韶關有沒有管過河源縣?大約什麽時候?
歷史沿革河源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壹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峰塔(南宋)古鎮。全境五縣壹區均為客家聚居地,是目前中國大陸唯壹純客家的地級市。以新豐江為界,茶城分為新老城區。老城區有1500多年的歷史,而江北新城區是1988年建城後的新城區。現存新石器時代遺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圭峰塔、孫中山(第壹代閩粵人士)祖居地等歷史遺跡。據考證,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東江中上遊就有人類。古代河源市先屬沃子國,後屬揚州。春秋戰國時期稱為百越之地,屬楚。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萍百越置南海郡,東江中上遊設龍川郡。第壹任縣令是趙佗,後來統壹嶺南,被漢高祖封為南越王。該縣位於龍川縣城,縣域包括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和興寧、五華。南朝齊永明元年(483),龍川析土,置河源郡;明鄭德十三年(1518),龍川析土,定居和平縣;明朝崇禎七年(1634),和平、河源脫離土,定居連平縣;明代隆慶三年(1569),昌樂縣(今五華縣)、桂山縣(今惠陽縣、惠東縣、古樹川縣)劃歸永安縣,民國三年改稱紫金縣。河源漢代屬南海縣,晉南北朝屬東關縣,督二年(503)屬梁化縣,隋唐屬周迅(後改稱龍川縣、縣等。).南漢幹襄元年(917)周迅分封周振、周迅,河源屬周迅。宋天錫五年(1021),周振改為徽州。明洪武二年(1369),周迅並入徽州。河源地區在1913隸屬廣東革命政府東江管委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隸屬東江管委會、東江行政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區、惠陽區。直到1988 1.7,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地級)。河源市設立源城區和郊區,將惠陽區的紫金、李安平、和平、龍川劃歸河源市管轄。3月2日,1988,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準納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1993 165438+10月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唐賢牧婧。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聚居的中心。“百越”時期,江浙的越南人散居在少數民族中,對廣東的對外開放起到了重要作用。秦萍百越後,遷居兩廣,定居陜甘,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遇中原戰事,壹批批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的人與當地土著同化,逐漸形成了客家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