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欺詐:
1.及時報警。如遇微信詐騙,當事人應保留相關聊天記錄和對方相關信息,並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
2.如果妳有對方的詳細信息,可以去人民法院起訴維權。當妳起訴時,妳需要有壹定的被告信息。個人需要對方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單位需要企業名稱、所在地、組織機構代碼。
3.立案並報警。有些當事人可能被騙的金額相對較小。不管是否能達到立案標準,只要遇到詐騙,都要第壹時間報警。
詐騙數額的量刑標準是3000元以上。具體來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三千元以上壹萬元以下、三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特別巨大”,定罪處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範圍內,共同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準,並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另壹個:
詐騙者被判刑後,受害人的錢還是要還的。
承擔刑事責任後,還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刑事責任不能代替民事責任。壹般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都是這樣。除非原告主動退出,否則債務依然存在。所以,詐騙罪判刑後還這筆錢是必須的。但是刑法並沒有要求償還。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犯本罪的,根據詐騙數額,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等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個人財產等附加刑,沒有責令退賠被害人經濟損失。
判決前僅作為酌定從輕處罰的依據,判決後可能作為悔罪的依據,結合其他情況對是否減刑產生影響。
簡單來說,如果已經判決,不還款就不會有不良後果。最多不會減輕處罰,也絕不會在判決的基礎上加重處罰。
如果還沒判決,不還款會讓法官量刑有偏差,可能是壹年,也可能是兩年(當然是在法律允許的量刑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