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朱霞的壹生。

朱霞的壹生。

1920於10年9月出生於上海,10月25日逝世於上海。15歲,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次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地質系。1940畢業後,考入中央地質調查局,先後參加並擔任四川威遠構造詳查、川康交界地區地質礦產調查與變質巖研究、黔開陽與貴州武川交界地區汞礦調查等工作,參與黃領導的全國1: 3萬地質圖和1: 1萬地質圖的編制工作。

1946考入公費留學;第二年,我和妻子敏去瑞士深造。10月6日,朱霞和妻子毅然中止學業,回到祖國。回國後在杭州援建浙江省地質調查所,任副所長。1951赴上海參加華東工業部地質司籌建。其間撰寫了《中國礦物原料與黃金概論》等專著。

1953-1954,地質部地質司司長,煤炭地質理論問題壹書翻譯。1955期間,地質部開展全國石油大調查,朱霞自願參加並擔任地質部新疆石油大隊總工程師,帶領地質師全隊完成了準噶爾盆地石油地質調查,為我國解放後第壹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奠定了基礎。65438年至0956年赴青海石油大隊,在柴達木盆地進行油氣綜合調查,同時也在藏北倫坡拉盆地開展工作。1958期間,地質調查擴大到祁連山、阿爾金山南坡、昆侖山北坡,當時都是地質空白區。為了對除石油以外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進行普查,朱霞還帶領壹些地質學家穿過昆侖山、可可西裏山和唐古拉山到藏北工作。1959年奉命赴松遼盆地,長期駐留,協助指揮油田勘探和技術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0至1962,先後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石油研究室主任、地質部石油地質局副總工程師北京。在此期間,對南方各省的油氣地質進行了調查研究,並提出了在陜北麒麟溝地區勘探古生界的建議。

1962至1975任地質部華東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主持華東地區1 ∶ 20萬地質圖野外驗收和報告審查工作,廣泛開展區域地質礦產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他率先將板塊構造理論引入並應用於中國的油氣盆地研究,翻譯了板塊構造和動力地質學的巖石證據和歷史實例,對板塊構造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75左右,在關註我國黃金地質工作之初,他向中央領導同誌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咨詢,為我國黃金工作做出了許多貢獻。

1975-1983任江蘇省石油勘探指揮部副指揮兼總工程師,先後發表多篇重要論文,對中國油氣盆地進行了系統論述,提出了“石油調查領域廣闊”、“石油調查部署設想”等重要建議。同時,受地質部委托,參與組建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室,開展中國油氣盆地形成發展的動力機制理論研究,指導勘探決策。編輯出版了《中國中新生代盆地構造與演化》。由他主編的《中國沈積盆地》壹書,由荷蘭Else Buddha出版社出版,成為“世界沈積盆地叢書”第壹冊。這本書是中國人寫的第壹本流域研究的外文文集。他的重要學術觀點集中體現在朱霞的《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壹書中,產生了廣泛而重要的影響。1983至今擔任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技術顧問,對東海油氣勘探提出重要建議。作為同濟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指導博士生進行“中國大陸邊緣結構的演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