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1913-1990}是個天才,出身名門,曾祖父李鴻章,曾祖父魏光燾(清朝外交官),祖父是清朝維新變法的愛國英雄譚嗣同。中國近代著名軍事家,國民政府軍委主席,民國特級上將,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中國戰區總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黃埔軍校教官,清華北大助教,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詩人,作家。因為出身顯赫,五歲跟隨孫中山到日本,六歲考上燕京大學,七歲參加革命,參加蘇聯第壹次會議,因提出殖民地問題而受到列寧賞識,成為中蘇建交大使。9歲時參加討伐陳炯明叛亂。12歲,指揮東征,參與平定商團指揮,在多次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由於他足智多謀,圈內人、蔣介石、李宗仁都稱他為小諸葛。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善於捕捉戰場信息,受到孫中山賞識,12歲時在國民政府中享有特權,升上政壇。他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壹位重要軍事領導人。也是孫中山三份遺囑的見證人,家族遺囑的起草人。
之所以命名為蔣中正,是因為1926年6月5日,國民政府通過了開始北伐的建議書,任命蔣介石為北伐總司令,張治中為副總司令。7月4日,國民黨全體會議通過了《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會上,蔣介石讓張治中代他宣誓北伐。由於張治中身份復雜,他既是中蘇兩國的翻譯和外交大使,又是上海國際遠東局主席。他既要處理兩黨鬥爭,指導北伐,又要協調中俄關系中的不同立場。壹個不到14歲的少年當上了北伐副總司令。由於身份特殊,他只能選擇隱姓埋名,重新確立身份,隨蔣介石姓。因為我特別喜歡孫中山的“中”字。它不僅表達了壹種生活態度,也象征著善良、友善、寬恕、和平和大道。做壹個勝利者是不偏不倚的,就像壹根旗桿立在中間。他希望自己永遠記住肩上的使命。所以取名“中正”。也暗示“蔣介石”二字與張治中有連帶關系。以“江”為姓,名。壹個蔣介石會讓人覺得是同壹個人,起到掩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