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天尊閣。位於天津市東北部寧河縣鳳臺鎮。建於清康熙年間,鹹豐年間重建,是壹座供奉元代佛祖的道觀。天尊閣高17.4米,雄偉挺拔,三檐歇山的木亭。下層為天尊閣,中層為太後殿,上層為魏紫殿,九脊歇於山頂。1976唐山大地震時,附近建築全部倒塌,但天尊閣巍然屹立,是震中地區唯壹的古代高樓。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玉皇閣。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玉皇閣街。建於明宣德二年(1427),萬歷重修。玉皇閣的原建築包括牌樓、山門、鐘鼓樓、配殿、六角亭、正殿和清虛亭,是天津最大的道觀。觀中的主體建築清虛閣是市區最古老的木質高層建築。樓上有玉帝銅像,周圍有回廊,可以盡收眼底。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天後宮。位於天津市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處的三岔河口西岸。俗稱“娘宮”。與福建梅州的媽祖廟、福建莆田、臺灣北港的朝天宮並稱為中國三大媽祖廟。最初,它是船夫祭祀海神天妃,舉行表演和聚會娛樂的地方。建於泰定三年(1326),明永樂元年(1403)重修,此後多次擴建修繕。建築有戲樓、橫幅、山門、牌坊、鐘鼓樓、前堂、正殿、後堂,是市區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85年大修改造成民俗博物館,展示天津的歷史發展和民俗風情。天後宮附近也是天津早期商業和民間活動的繁華之地。現已建成具有中國味、天津味、古典味、文化味的“古文化街”,古樸典雅,熱鬧非凡。?
天津自古以來雖有散祖,但作為壹座城市,與水運關系密切。由於漕運的發展,天津最早的兩個聚落直沽和三岔河口相繼發展起來。元初至元十九年(1282),南方的糧食從江南的劉家崗出發,經海路至大沽口進入海河,止於海河東岸的支沽,再由北運河轉運至大都。海上交通開放後不到十年,元政府在直沽設置交通館和臨清萬虎府,並在燕遊修建“天妃靈祠宮”(後改為“天後宮”,即東宮),以滿足船工在水上交通中祭祀的需要。然後在三岔河口附近又建了壹座天妃寺(西寺)。
兩座天後宮在修建之初,都是為了祭祀水運船工所信仰的閩粵護衛女神莫林。莫林是福建莆田縣湄洲島人。她死後,在宋代多次被加封,先後被封為惠玲夫人和天妃,在清代也被封為天後。天津人稱天後宮為娘娘宮,所以這兩座寺廟也俗稱“娘娘宮”。起初都是僧人主持,元代就有交流活動(見蘇《直沽宮碑》)。他們是如何變成道士的,至今仍是壹個未解之謎。據《天津衛魏徵》等書記載,明朝十年(1445),“道士邵振祖,禮部俸祿”,可見當時由道士掌管。但這兩座寺廟嚴格意義上並不是道觀,這與天津居民對宗教的態度有關。他們“事事上三寶堂”,對佛教、道教、民間宗教都不關心。如來,觀音,玉帝,太後,財神,藥王,關帝,濟公,奶奶,白老太太呢...都被奉為神仙,都在尋求幫助。日之後傳到天津,進入這些神仙的行列。隨著時間的推移,供奉在兩座寺廟中的神變得復雜,以滿足這壹要求。因為天妃是女人,她就變成了年輕婦孺的保護神,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後妃,由此形成了獨特的天津民俗現象——綁娃娃,也成為舊社會最受摧殘和折磨的妓女崇拜對象。還涵蓋了農業的旱澇,商人的興旺,災民的救助,百姓的祝福等。多年來,祭祀天後的廟會已成為壹項集信仰、娛樂、商業於壹體的民俗活動,與天津人民有著多方面的聯系,成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