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在家裏經常聽到的。除了會心壹笑,我才明白更多的是主人對家的關懷和期待。因為有感覺,才會有行動,才會有我們的組織者來敲門。
那天參與完成教學的是三個孩子中的妹妹,我們選擇了妹妹的衣櫃。通過壹個遊戲,帶孩子學習分類規則,了解分類邏輯。
當時正好姐姐的小姐姐也在,兩個孩子的處事方式完全不同,壹個是安靜觀察,壹個是行動導向,所以過程還挺有意思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遊戲中的壹個圍巾貼紙沒有放在常規區域,她說這是因為那是寵物小狗的項圈。瞧,孩子們總是有那麽多奇思妙想。
妹妹遊戲進度慢,媽媽也忍不住參與指導。其實我們建議家長在遊戲過程中不要過多幹涉,只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引導。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然後告訴他們整理的思路和方法。
秩序是每個孩子的自然需求。他們天生對秩序敏感,在生活中有自己的壹套“程序”。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組織者”。
而不是試圖教會孩子“秩序”,我們只需要做到,不破壞他們原有的秩序,反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每個人都是獨壹無二的,其實整理沒有標準答案。
在分析了衣櫃的使用誤區,對衣櫃進行重新規劃和調整後,我們將重點教大人和小孩學習如何折疊小物件。在這壹部分,我們將強調成年人的參與。因為模仿是孩子學習的自然方式,所以在生活習慣這件事上,孩子是從模仿父母的行為開始的。
姐姐的奶奶說:“同樣的衣服,同樣的步驟,妳們主辦方怎麽能疊得這麽好?就像魔法壹樣。”其實組織者只是誰制造完美。真正厲害的是孩子,他們的學習能力永遠是驚人的。我們常常覺得他們小,怕他們做不好,但孩子的能量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這種隨行安排給人的感覺是,我們為孩子的教育買了壹個學區房,但學區房更重要的是壹個整潔有序的家。
豐富地養育壹個孩子,不僅意味著在房間裏堆滿各種玩具和書籍,環遊世界,還意味著關註他內心對生活本身的理解。最好的教育總是來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