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營造充滿審美情感的日常生活環境。
(2)讓孩子沈浸在自然和周圍環境中去感受、發現和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美好的事物。
(3)關註兒童在其他領域學習中所蘊含的藝術美。
2.引導孩子在欣賞藝術時關註事物的外在特征,關註孩子自己獨立的感知、想象和感受,鼓勵孩子尋找壹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的世界。
3.創造寬松的心理環境和豐富的物質環境,尊重兒童自發的、個性化的藝術表達和創作。
(1)寬松的心理環境是人有創造力的前提。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探索和解決問題。
(3)改革評價方式,鼓勵兒童積極創造。
例1:小海是新老師。聽說學校要上課,特意準備了壹場語言與藝術相結合的教學活動,為了取得好的效果,不僅做了精心的準備,還進行了試教。
活動的過程是講壹個叫“顛倒的世界”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是,在壹個顛倒的世界裏,壹切都是顛倒的。比如長頸鹿變成短頸鹿,烏龜跑得快,兔子動得慢,房子會走。。。。。。這個故事太有趣了,孩子們都笑了。然後,老師讓孩子們自己想象,在妳這個顛倒的世界裏,還有別的東西在反過來。畫出來以後再交流。
令小海沒想到的是,事實真的顛倒了。在試教的時候,她發現通常有壹半的孩子被認為畫畫不好,而留下來準備正式上課的那壹半孩子都在外面學畫畫,而且有的還拿了獎。但遺憾的是,試教很成功,而正式教學卻不盡如人意。庭審中的孩子們想象力豐富,講了許多奇怪的、相反的事情,笑得前仰後合。比如在我顛倒的世界裏,我變成了媽媽,媽媽變成了孩子。我看了電視,命令媽媽寫。正規教學中,那些擅長畫畫的孩子都在撓頭,想不出該畫什麽。總有人說這個東西不會畫,那個東西不會畫,互相模仿。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繪畫技巧壹點也不比別的孩子好,也不比他們平時的繪畫課好。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所謂的美術課只是教壹些東西的形象,比如樹是怎麽畫的等等。孩子只記住這些圖像的抽象特征,以後每次畫這些圖像都會畫出來。壹旦他們想畫自己想畫但老師沒教過,他們就不敢了。就算他們畫出那個畫技,也不會像教的那麽好,所謂的比例結構等技巧都回去了。所以,被教了太多意象的孩子,在老師讓他們畫畫的時候,他們的表現力會受到限制,表現也僅限於他們所學的意象的組合。這就是為什麽孩子天生愛畫畫,他想畫什麽我就學會畫什麽。因此,導藝場的目標是“享受藝術活動,大膽表達”。如果孩子經常因為不會而不敢表達,那就該反思我們的教育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