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作文的特點是篇幅短、內容高度濃縮、交流性強。
微文學最早是以閃小說的形式開始的,後來隨著短信、微博等載體的發展而擴大。微文學的概念是由微文學工作室總結出來的,分為微小說、抄本、微散文、微觀點等多個分支。
微博文學是以微博的形式展示文學作品的壹種形式。其載體壹般限於微博平臺,長度控制在140字左右。所以微博文學也是壹種微文學。
但微文學並不局限於微博平臺的創作,微文學作品可以以任何傳統或網絡形式展示。壹些媒體或百科網站經常混淆微文學和微博文學的概念,這與目前微博中的盛行有壹定關系。其實微文學只是傳統文學的壹種,主要區別在於篇幅和可讀性,所以微博文學的創作難度更大。
擴展數據
“微文化”的特征
“微文化”的出現,使得文化主體更傾向於平民階層,任何大眾都可以生產“微文化”並進行傳播。在“微時代”,大眾借助電腦和手機創造“微文化”。
相對於傳統文化,“微文化”門檻更低,成為壹種流行的文化創作形式。自媒體、微信官方賬號如雨後春筍,占據了“微時代”文化創作和傳播的主流。同時,在“微時代”,文化創作和傳播並不以主體身份來劃分,大眾和社會精英可以在同壹個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
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對社會精英和意見領袖的認同度降低,但普通人的觀點更容易被認同,這也為“微時代”下的文化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微文化”的核心在於“微文化”,任何微小的文化都可以在“微時代”廣泛傳播。壹個表情,壹句感嘆,壹張圖片,壹段文字,就是“微文化”的主要內容。“微文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對主體的語言和文字功底沒有要求,對主體、語法、態度沒有限制。
任何內容都可以在“微時代”傳播,只要發表的觀點得到大眾認可,就是大眾化的“微文化”。同時,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微文化”以短而精的形式滿足了大眾對碎片化時間的需求,大眾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關註自己喜歡的文化內容,促進了“微文化”的進壹步傳播。
文化和傳播密不可分,再好的文化也要通過傳播來影響他人。與傳統文化傳播相比,“微文化”的傳播渠道更加多樣,互聯網的普及使“微文化”呈現出多向性、互動性、網絡式、裂變式的傳播。
並且具有“壹次性采集、多形式制作、無限傳播”的特點。微博、微信、各種app都是傳播渠道,贊、轉發、評論都是傳播方式。“微文化”實現了個體與群體、虛擬與現實的同步文化傳播,使信息的獲取和傳遞更加便捷,形成縱橫交錯的立體傳播生態。
同時,“微文化”的傳播具有粘性。以微信群為例,微信群將興趣愛好相同的個體聚集在壹起,在他們之間形成了信息傳播的同構,群內文化的傳播頻率、渠道、方式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加速了“微文化”的傳播。
參考來源;百度百科-微文
參考來源;百度百科-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