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聽覺感知:兒童助聽器第壹次裝回家後,家長首先要給孩子創造壹個聲音環境。早期以家裏各種聲音,輕音樂,家人說的句子為主。家長可以在孩子玩耍的時候放壹些輕音樂,把音量調到家長覺得舒服的位置。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家長要用語言說出來,不要因為孩子沒有反應而不耐煩。這個階段是孩子聽、覺、知的階段,不會有反應。所以家長要有耐心,要有恒心,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會覺得很挫敗。在這個階段,孩子也開始準備說話,做舌頭練習和呼吸練習。這個練習貫穿整個語言訓練階段,家長每天需要給孩子做1次,目的是鍛煉孩子的舌頭靈活性,學會控制呼吸。
二、言語認知:孩子玩什麽,感興趣什麽,家長用語言描述。當語言刺激積累到壹定程度,孩子就會明白自己在玩什麽了。例如,如果壹個孩子正在玩壹輛汽車,妳可以說:“寶貝,這是壹輛玩具車。看,它是藍色的。它有四個輪子和四扇窗戶。司機坐在前面,寶寶和媽媽坐在後面。等寶寶長大了,會開車就好了。”孩子玩壹次,家長說壹次。記住不要說“寶貝,車,車……”千篇壹律,讓孩子無法理解和記憶。如果妳想記住和理解某件事,妳獲得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
三、語音發音:為了讓孩子說話流暢,家長需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呼吸、節奏、發音器官的訓練。大多數聽障兒童的發音器官並沒有受損,只是缺乏鍛煉,不知道怎麽發音。發音訓練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首先,鍛煉黑仔舌頭的靈活性。這個時候孩子的發音就不清楚了。家長應以鼓勵為主,讓孩子伸出舌頭,做舌頭練習,舔東西等。第二,訓練孩子如何控制我們的氣息,比如吹東西,吹紙等等。發音訓練需要每天進行,時間貫穿整個語言訓練階段。經過發音訓練和語音識別,孩子就能說話了。
四、詞匯積累:戴上兒童助聽器說話後,詞匯積累很快。在這個階段,孩子應該多了解自然,多說話。沒說清楚也不要太在意。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讓孩子的詞匯量達到比實際年齡小壹歲的孩子的水平。輕度或中度聽力損失可與同齡兒童相比,重度聽力損失可與實際年齡小兩歲相比。
5.用短句表達語言:在這個階段,尤其是1-3歲的孩子,要註意短句的積累,不要對清晰度要求太高。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講故事,也可以讓孩子多聽壹些故事光盤。讓孩子多用耳朵聽,而不是看電視。
六、語言交流:多帶孩子參加壹些日常活動,比如看電影、吃飯、運動等等。黑仔讀短篇小說,讓孩子們試著復述它們,並把它們講給別人聽。也可以找壹些文章和詩歌讓孩子大聲背誦。
七、舌頭的矯正:此時孩子可能已經4-5歲了,有些字可能聽不清楚,需要矯正。家長說的話,孩子說不清楚的話,需要結合口型和舌位來糾正。父母應該經常註意孩子的發音。如果他們說不清楚,就讓他們重新說清楚,如果說對了就獎勵他們,直到改變他們的發音習慣。
以上七個步驟中的每壹個都絕不是獨立的,而是壹個連續的、交叉的過程。語言訓練的核心康復原則是:盡快康復,為黑仔創造良好的聽力和語言環境,掌握有效的訓練方法,定期評估效果,然後根據結果制定訓練計劃,並在過程中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讓聽障兒童真正回歸聲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