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貫穿人的壹生的觀念,古今中外都有。比如中國的孔子和早期的伊斯蘭教。
2.18-19年底,終身教育思想擴展到成人社會,代表人物有摩爾和歐文。
3.20世紀以來,成人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1919年,英國召開成人教育會議,指出教育是人的終身過程,到80歲仍可接受教育。我國這壹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陶行知。
4.現代終身教育思想的實施始於1965,由法國教育家保羅?由lengrand提出。1965巴黎召開促進成人教育國際會議,討論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負責人保羅。倫格蘭關於終身教育的建議。196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終身教育宣言》。65438年至0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了《學會生活: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證實了倫格蘭的終身教育理論。
在終身教育思想中,“終身”二字的含義不僅在時間上是從生到死的連續過程,在空間上也是來自各方面的影響,維系和制約著人的社會屬性。而且註重壹種精神生活,為人們的現實和未來的幸福和完善而努力。在學生生存中,目標是培養“完美的人”,價值追求是“科學的人道主義”。這壹內涵使得終身教育理論家從不同方面對現有教育進行批判,也使得終身教育思想從這些方面進行構建,從而使終身教育思想成為構建壹個連續統壹的終身教育體系的組織原則。
這壹時期的終身教育和“非學校化運動”對傳統教育的批判和改革既激烈又不遺余力。從人類思想發展史來看,都是激進的、革命的。終身教育思想把人們帶入了更廣闊的教育思維空間,提出了“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等壹系列新概念。這是壹種新思想帶給人們的精神財富。它和其他教育思想壹樣,在向人們描繪未來社會和教育時,具有明顯的理想主義特征。
正因為這種品格,終身教育成為當代教育精神的壹個標誌,促進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全面提高現代社會人的素質,進而達到學習型社會的境界。
其次,終身教育肯定原有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並盡可能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教育體系,體現了終身教育思想在現實中的建設性特征。
終身教育的思想不是壹味地否定傳統,走極端,而是盡可能地保留原有教育的成果,用壹種更現實的原則將許多不同的部分重新組合,使之連續統壹。終身教育的原則和建議更多的是提供給各行各業的政府、教育機構、教育組織和團體,他們正在為建設“學習型社會”而努力。早期的終身教育理論和觀點並沒有擺脫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國希望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現有教育、為更多人提供教育機會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其現實性或保守性使其缺乏將教育與學習聯系起來,從受教育者和學習者的雙向互動中理解教育活動。因此,終身教育思想向終身學習理念的演變是必然的。從整體上看,終身教育的理念始終關註現實的可能性,使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