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涇縣佛塔,原名“釋迦牟尼塔”,位於涇縣西北角原“開福寺”內。寶塔雖毀,寺廟猶存,俗稱“荊州塔”。
佛塔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該塔為13層,呈八面棱錐形,高63.85米,底周長50.5米。巨石鋪在塔下,磚鋪在上面。塔的東、西、北、南各層都有洞穴。塔內有數百個螺旋形臺階,可以到達塔頂。登高望遠,有千裏之財。塔頂是壹個2.05米高的銅葫蘆,銅葫蘆下有壹個3.3米高的鐵絲網座。每次刮風,鐵絲網座和塔身的孔洞都隨風搖擺,興風作浪,所以有“古塔多風多浪”的美譽。
沒有證據表明這座古塔是什麽時候建造的。但據《涇縣誌》記載,縣城開福寺古塔有壹鐵匾垂於上層,匾內鑄有“齊隋重修”字樣,為齊隋重修,其建塔日期應在北魏。按此理論,這座塔距今近1500年。千年古塔保存完好至今,有賴於歷代多次重建。僅新中國成立後,就重建了四次。最後壹次裝修是在1973的春天。維修時在塔頂銅葫蘆內發現明代木版佛經三卷九卷,釋迦牟尼橫涅槃銅佛壹尊,長20cm,寬11.5cm,高12cm。
現在因為發現塔身七、八層以上部分磚結構已經松動,拱門出現裂縫,底門已經堵死,塔身遊覽已經謝絕,只能在附近看到寶塔的雄偉姿態。寶雲塔,原名青天塔,位於衡水市西南舊城村東。塔原在寶雲寺,故稱寶雲塔。明永樂十三年(1415),縣城因水患由舊城村遷至此址,寶雲寺也隨城而遷。但是,廟雖然動了,塔卻沒動,壹直站在原址。在綠樹的掩映下,這座塔巍然屹立,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