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當代考古學家對獅子山等遺址的調查和鑒定,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和生活。五千多年前,南安先民群居,按血緣關系組成氏族、部落,過著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剝削、沒有階級的原始社會生活。
據廈大林教授《福建民族的起源》考證,歷史以前,蒙古利亞種(黃種)的最後壹支(古越族)由北亞南遷,遷徙過程中有壹部分留在閩南。春秋戰國時期,“嶽後裔或遷居福建,或漂洋過海,或居”(《連橫臺省通史》)。越國遺民南下時,與當地原住民融合,成為後來的閩越族群。
秦萍遠赴南越,“使土綏損兵五十萬為五軍”,分布於福建、廣東、江西、武陵等地。“以落徒民,而雜處為壹..在秦朝到西晉的五百年間,從贛南進入閩西,再輾轉到張泉等地”(莊維維《晉江新誌》),與當地人融為壹體。
西漢三國之後,中原漢族繼續南遷。據清乾隆《泉州府誌》記載,宋元豐(1076 ~ 1085)的先祖,州巡官陳毅(泉州人,不詳鄉人),東漢人。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由於南渡士紳在閩南地區提取較多,分建安縣,增晉安縣。尤其是永嘉(307 ~ 312)以後,中原大量漢人南遷。據唐林《鐘敏記》“永嘉之亂,中原官林、黃、陳、鄭四姓先入福建。”清康熙年間的《南安縣誌》說:“五亂晉,八族同衣爭入閩,為南出發的先人、黃、陳、鄭、詹、秋、胡、王。"
初唐“春潮甚囂塵上”,是總章二年(669)。唐高宗命陳政負責嶺南行軍,鎮守閩南,壹部分部隊駐紮在南安壹帶,然後安家置業,直到子孫後代。根據南安潘氏族譜,潘氏始祖潘節就是其中之壹。
唐末,北方壹片混亂戰亂,南安壹隅太平。“怪人們和學者們避難並搬家了。”其中有相當壹部分是隨河南光州固始王超進入福建的士兵,定居在南安埠地。
宋之交,北晉人入侵,宋廷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宋宗室、官員、富商以及大批不堪金人蹂躪的中原百姓紛紛南遷。他們中的壹些人也定居在南安地區。在以後的朝代,特別是改朝換代、戰亂、天災頻發的時候,壹些外族人定居南安。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的不斷融合、同化和繁衍是南安人口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