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學科化傾向。即把心理健康作為壹門知識基礎課,在課堂上系統教授心理學概念和理論。我們認為學生掌握壹定的心理學知識是必要的,但反對將課程理解為普及心理學知識甚至安排學生參加心理學知識考試的學科化傾向。因為,中職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根本目標是應用心理健康的相關理論和知識,解決中職學生成長中面臨的問題和心理行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心理潛能。
第二,醫療化傾向。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學校領導和老師都有這種觀點,會導致學生認為自己得了心理疾病只能去心理咨詢室。現在人們註重保健,生病了不去看醫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據統計,不到1%的學生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總的來說,中職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們在學習、成長、生活、職業等社會適應方面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只是發展過程中的壹些適應性問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以預防和發展為主要任務。
第三,片面傾向。在教育對象上,要面向全體學生。大多數人需要的是心理咨詢。如果教育的對象是片面的,就會變成對壹部分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有些學校片面選擇壹年級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但實際上二三年級,尤其是即將走上崗位的學生,遇到的問題更多,需要心理疏導。
第四,形式化傾向。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專業。有些學校雖然名義上開設了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室和教師,但仍然用壹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進行心理教育。另壹個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混為壹談。
第五,忽視教師心理健康的孤立傾向。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學生,而忽視了教師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壹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調查顯示,我國有心理行為問題的教師比例較高,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