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閏年: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壹年就是普通閏年。(比如2004年是閏年,1999不是)。
世紀閏年:世紀閏年可以被400整除。(比如2000年是閏年,1900不是)。
閏年的設立是為了彌補人為歷法規定造成的壹年中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的時間差。彌補時差的年份是閏年。
陽歷有閏日的地方(2月29日);閏盈(閏盈)。農歷和回歸年的時差);請註意,閏年(公歷中的壹個術語)和閏月(農歷中的壹個術語)沒有直接關系。公歷只有閏年和平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二月多壹天)。平年也可能有閏月(比如2017是平年,農歷有閏月和閏月)。
比如2016和2020是閏年。
擴展數據:
閏年包括陽歷或夏歷中有閏日的年份,以及中國農歷中有閏月的年份。
1,公歷閏年
地球繞太陽壹周的周期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365.438+09天),也就是回歸年。公歷平均壹年只有365天,比回歸年短0.2422天左右,每四年累計壹天左右。把這壹天加到2月底(即2月29日),這樣壹年的長度就變成了366天,今年就是閏年。
需要註意的是,公歷改編自羅馬“儒略歷”。因為我們當時沒有意識到壹年多算0.0078天的問題,從公元前46年到16世紀,a * * *累計多算了10天。因此,當時的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將65,438+0,582,65,438+0.05的人工日期定為65,438+0.00,65,438+0.05。並開始實施新閏年條例。
也就是說,規定公歷年是整數百,閏年必須是400的倍數,平年不是400的倍數。比如1700,1800,1900是正常年份,2000年是閏年。此後年均長度為365.2425天,4年左右偏差1天。按照每四年壹個閏年計算,平均每年會有0.0078天,400年後大概是3天。
所以每400年要減3個閏年。閏年的計算歸結為通常所說的:每四年閏壹次;百年不飛躍,四百年再飛躍。
閏年從1950到2050:
1952、1956、1960、1964、1968、1972、1976、1980、1984、1988、1992、1996、2000、2004、2008、 2012、2016、2020、2024、2028、2032、2036、2040、2044、2048。
因為地球的自轉速度是逐漸降低的,公轉速度相對更穩定,所以上述系統在更長的周期後也會有小誤差。根據計算,每隔8000年會有壹天的誤差,於是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提出公元4000年應該是平均年,再類推到12000,2000年也應該是平均年。
但這壹提議從未被正式采納。原因是在4000年,地球自轉的確切速度現在還無法預測,我們可以參考當時的真實數據做出判斷。因此,從長期來看,閏年的微調不應該由預定的系統決定,而應該是隨時不確定的。
2.農歷閏年
作為中國農歷的壹種,每個月的天數取決於月虧空,壹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正常年份比壹個回歸年大約少11天。為了使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閉合,也就是回歸年,每隔兩到四年增加壹個月,增加的壹個月就是閏月。
加入閏月的月份是根據農歷的規律推斷出來的,主要是根據與農歷二十四節氣的重合來確定。有閏月的年份,有13個月,日歷年是383到385天。這壹年也被稱為閏年。例如,在農歷1984中,有兩個十月,通常稱為第壹個十月和最後壹個十月(即閏月)。農歷閏年閏月的計算是三年壹閏,五年兩閏,19七閏。
農歷基本以19為壹個周期,對應公歷的同壹時間。例如,在公歷中,2006年5月27日5438+0、5月27日1982和5月27日1963都是閏四月的第五天。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