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90出生於2006年8月18日。它以“便民、有求必應”為服務宗旨,為市民提供家政、維修、交通、醫療等17類170服務信息。四年來,81890***共解決市民求助50余萬次,創造了100%的結案率和99.86%的滿意率的奇跡。
是不是無效?
寧波市海曙區副區長、中心主任徐壹平說得好:關鍵是壹個“精神”字。那麽,撥壹下有效嗎?
8月1,20018,中心正式成立的那壹天,西門社區的丁先生打來電話,說那裏少了壹個井蓋。那天正好是周六,相關部門不辦公,於是81890工作人員讓他下周壹聽回復。丁先生當時不滿地說:“什麽‘便民、有求必應’,不是形象工程!”
常務副主任胡道林得知後,親自打電話詢問西門小區井蓋歸誰管。經過調查落實,發現壹個小井蓋裏有六七個“婆婆”,最終確定該井蓋歸“大直轄市”管轄。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大市政府的負責人。執行部主任閆洪海當場讓壹把手簽字,只用了壹天半就解決了。
“我是來寧波的外地車司機,柴油沒了。能幫忙嗎?”“有兩個外國人想去寧波看看。哪裏可以找到懂英語的導遊?”.....如此種種意想不到的問題,81890都難以抵擋。
為什麽是精神?
看過這些內容的人,腦子裏大概都會問壹個問題:81890為什麽這麽聰明?
81890熱線服務平臺由三大資源和龐大的信息庫支撐:壹是整合政府資源。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很多人還是不知道該找哪個部門,怎麽找。由政府出資建設的81890信息平臺,搭建了政府部門與市民之間的橋梁。二是整合市場資源。81890擁有各類服務企業570余家,從業人員16000余人。通過有效的市場機制,讓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和企業的服務“對接”;三是整合社會資源。81890組建了數千名“紅帽”誌願者,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為市民提供各種個性化服務。在整合這三大資源的基礎上,81890工作人員通過無數次的為民服務,建立了擁有50多萬條即時消息的龐大信息庫。
正是有了這三大資源和壹個信息庫,81890才能實現“三個服務”的艱難服務目標。
尋求更多的精神
面對好評如潮,幫扶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想什麽,在做什麽?海曙區副區長徐壹平表示,響應式服務是壹種被動服務,我們將繼續開發新的服務領域,逐步實施主動和被動服務相結合的政策。
81890老人“壹鍵通”緊急呼叫系統證實了徐壹平的話。去年底,該中心投資60多萬元對原有的呼叫系統服務平臺進行了升級改造,將電話系統與計算機進行了整合。事先將服務對象的姓名、住址、所在社區、社區保健醫生電話、病史、子女等基本信息錄入數據庫,專門定制了壹部具有三大新功能的電話:將81890的五位數字設置為壹個藍色大按鈕,老人需要幫助只需按壹個按鈕。遇到緊急求助,老人不能說話,也不能按按鈕。當他們拿起話筒8秒,沒有回應,信息自動傳到81890。服務平臺立即通知就近的管理人員前往。
2005年6月30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吳官正視察81890。在認真聽取了服務中心負責人的匯報後,他連連稱贊:“妳們足智多謀,工作有創新,為人民群眾辦了壹件大事。”臨走的時候,再誇壹句:妳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