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古城墻景點簡介:
開封城墻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全長14.4公裏。它是中國現存第二大古城墻建築,僅次於南京城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歷史上最早的城墻是戰國時期魏的都城大良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與今天的城墻部分重合,略偏西北。公元前365年,為了控制中原,魏惠王從安邑(山西夏縣)遷都此地,並建大梁城。今天的開封城墻建於唐代。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時任永平軍使、汴州刺史的李勉,在南北朝重建汴州城,這是開封城墻歷史的開端。據《北路勘誤》等文獻記載,擴建後的汴州城在155臺階周圍有20裏,有7座城門,將汴河圍入城內。重建的汴州城實際上為今天的開封城墻奠定了基礎。
公元960年,北宋首都開封,史稱東京城。歷經168年的九帝,形成了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城組成的宏大城市。據史料記載,北宋末年,東京外城周長50裏165步,高4尺,寬5尺9尺,人口1.5萬。歷經金、元、明、清,開封城幾經戰亂、水患,壹代名城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今開封城墻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高8m,寬5m,周長14.4km,青磚結構與東京內城大致相似。雖然不如宋城雄偉,但仍是僅次於Xi安城墻的中國第二大城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梁門,俗稱西門,建於唐建中二年(781)。明初,朱元璋將開封提升為明代南京的都城北京,並將西門改為大梁門。今天的大梁門重建於1998,是開封唯壹重建的城門,成為古都的重要標誌。城門的地基采用青磚結構,有三個拱形開口。塔采用重檐歇山的建築風格,雕梁畫棟,古樸典雅,氣勢磅礴。
在城門北側,多層古城馬道已被探明,為開封獨特的叠城歷史提供了又壹重要佐證,被打造成古城墻博物館。
五代時期,除後唐外,梁、晉、漢、周的都城都在開封。這壹時期,統治者並沒有大規模修建汴州城,只是對原有的七門進行了更名。
北宋時期,開封城墻作為東京(皇城、內城、外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不斷修築,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北宋滅亡後,汴京城是全國都城的兩倍。唐玄宗弘_分別向北、向南擴建開封城,將北宋內城擴建350米至現在的南門地區;向北擴建了750米,至今已建成開封城墻北段。金人擴建後,確定了今天開封城墻的規模。
隨後幾年,開封城墻多次被淹。清道光二十壹年(公元1841),開封城墻再次重修,即現存的開封城墻。
幾百年來,開封城墻歷經洪水和戰亂,但仍保持著元明兩代的建築風格和規模。為了保持開封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風貌,開封市人民政府從1994開始對開封城墻進行修繕。經過改造,昔日破敗的廢墟已經消失,初步再現了歷史上的壯觀壯麗。
到1997,開封動員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修復古城墻。短短幾個月,* * *募集資金超過1萬元。在不到1年的時間裏,它的標誌性工程——大梁門,傲然屹立在城墻西端。在隨後的時間裏,市政府多方籌集資金,修繕安遠門(北門)和西南門(小南門)。根據文物保護部門的規劃,剩余的城門將逐步修復。修復後的開封城墻將以更加完美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