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化石記錄發現,在恐龍之前,地球上存在著巨大的物種,即3億年前石炭紀的巨型節肢動物,包括巨型蜉蝣昆蟲和蠍子;蜘蛛大小的蜘蛛;以及五英尺長的千足蟲等等。其中最神奇的應該是古蜻蜓,它們的翼展可以達到2.5英尺(接近1米),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昆蟲。三億年前,這些物種曾經繁盛壹時。當時大部分土地處於熱帶,植物茂盛(後來埋在地下形成煤,所以這個時期叫石炭紀)。但是大約5000萬年後,從二疊紀中期到晚期,這些巨型物種滅絕了。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指出,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在石炭紀時高達35%,遠高於現在的21%。許多節肢動物是通過遍布全身的微小氣管直接吸收氧氣,而不是通過血液間接吸收,所以高含氧量可以促進昆蟲向大頭進化。這些認識來自於對古代蜻蜓飛行機制的研究。科學家們壹直認為,如此巨大的蜻蜓只會滑翔,不會飛。但他們大多相信這種巨型蜻蜓也能飛。航空工程師羅伊·貝克·邁爾指出:“顯然,它們能飛。”其中壹個關鍵條件是它們的翅膀可以擺動、彎曲和扭曲。在惡劣條件下,這將導致飛機從空中墜落,但現代蜻蜓通過彎曲和扭曲翅膀上升並向前移動。
化石數據顯示,古代蜻蜓的翅膀上有類似於現代蜻蜓的褶皺。現代的蜻蜓可以扭動外翼,而古代的蜻蜓可以慢慢地扭動所有的翅膀,所以它們可能不會飛得太快,但仍然可以飛。但如此巨大的昆蟲,即使飛得很慢,也會因肌肉運動而產生大量熱量。所以古代的蜻蜓壹定有辦法排出自己的熱量,不然會被自己的體溫烤死。這是由美國羅格斯大學的昆蟲學家邁克爾·梅首先指出的。
像其他昆蟲壹樣,現代蜻蜓有壹種稱為血淋巴的體液(即無脊椎動物的血液)在體內循環。當它們太熱時,會增加它們腹部的血淋巴流量。它們的腹部細長,可以通過對流來散發多余的熱量。這就像汽車的冷卻系統從發動機帶走熱量。
蜻蜓1.1億年前,翅膀還保存完好。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在地酒泉老玉門油田附近的壹個地層中發現了巴伊薩沙塘鱧化石。
巴依薩日蜻蜓化石是壹種古老的蜻蜓化石,沒有身體,只有翅膀——完整的翅膀和翅膀碎片。
巴依薩納只有翅膀沒有身體,因為1.1億年前,巴依薩納死了,落在了湖裏,他們的身體可能很快就成了魚食,但翅膀留下了。
還有壹種可能是蜻蜓的身體特別容易腐爛,翅膀比較硬。被火山灰掩埋後,就成了化石。死後,蜻蜓的身體很容易破碎和腐爛,所以許多蜻蜓化石只留下了壹部分。
空氣中的含氧量是影響昆蟲大小的重要因素。大約在3億年前,當時地球大氣層的含氧量達到27%-35%,而現在地球大氣層的含氧量在21%左右。在晚古生代,蜻蜓比它們的近親原生蜻蜓小得多,但在中生代卻變成了最大的。蜻蜓直到晚古生代才出現,到了中生代,它們的“頭”逐漸變大。
可惜好景不長。逐漸被翼龍捕食,“生活壓力”逐漸增大。相反,它很小,因為它很靈活,容易生存。到了侏羅紀晚期,隨著鳥類的出現,蜻蜓受到了更大的來自空氣的壓力。為了生存,他們變得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