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我們應該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應該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從政府層面,將“政績追求”提升為壹種政治訴求,從構建可持續和諧社會的高度看待非物質遺產保護,認識到非物質遺產保護與中國國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認同息息相關。各級地方政府要在《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的基本框架內,構建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體思路。而不是從地區、單位甚至個人的短期行為和政績需求來考慮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因此,各級立法機關必須加強和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工作,明確責任和分工,確定具體的保護制度和法規,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政績考核。

更重要的是,各級政府要認識到文化問題的特殊性。目前,很多省份都提出了建設“文化大省”的口號。動機可能是好的,但方法值得商榷。因為文化從來不是被創造出來的,而是壹個自然生長的活生生的過程。文化是壹棵樹,不是壹臺機器。需要的是細心和無微不至的關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壹種獨特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壹旦死亡或丟失,就再也無法恢復或再生。應該認識到,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豐富,但也非常脆弱。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大部分處於瀕危狀態。政府現在應該做的,是借助這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遺,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中來,精心呵護人民群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鼓勵人民群眾自發培育和發展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生態環境。對於同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多個申請人,政府要耐心聽取專家論證,明確不同申請人的利益,協調好他們的關系。

其次,從學者的角度,將理性的學術訴求轉化為具體的感性調查研究,做好民間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的普查工作。壹方面,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者要摒棄壹切學術上的先入之見,放下架子,深入民間,尊重民間的風俗習慣,尊重民間的首創精神。他們不能采取拔苗助長或移花接木的方法,用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強行把民間的觀念和做法納入自己的學術框架。另壹方面,應因勢利導,逐步將民眾單純的文化訴求提升到文化自覺的高度,讓民眾充分認識到全球化時代本土民間智慧和本土知識的價值和文化意義。

總之,無論是政府還是學界,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非物質遺產保護的真正主體和所有者是人民,而不是大眾,政府和學者都是為大眾服務的。政府應該而且能夠做的,是為民眾提供寬松的環境和壹定的政策、資金支持,而不是以是否盈利為標準,強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為己有,作為政績工程的壹部分。學者應該也可以做的是深入民間,做壹個客觀的調查,而不是用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的偏見或成見,去改造甚至歪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所用。從根本上說,政府和學者的目標是壹致的,即從增強民族凝聚力、重構民族精神的大局出發,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文化自我建設和自我修復的積極性,建立豐富多樣、和諧互動的文化生態環境,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偉大復興,為保護全人類的文化多樣性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