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納入醫保在江蘇已經不是第壹次了。此前,北京、廣東等地也做過試點。目前心理治療納入醫保只是壹個地方政策,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但地方先行先試的意義非同尋常。
心理治療是壹個我們不應該忽視的話題。2021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癥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癥檢出率為7.4%,且隨著年級的增長,抑郁癥檢出率呈上升趨勢。
壹個人總要長大。隨著進入校園、職場等。,各種壓力和競爭會給壹些人帶來壹些心理上的困擾。即使是老年人,因為身體機能下降帶來的孤獨感和悲觀情緒,心理問題也不容小覷。
然而,由於各種現實因素,心理問題在中國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充分解決。家人出現心理問題後,很多人會回避甚至逃避就醫。“妳就是想多了”“妳太內向了”之類的話,往往是人們逃避心理問題的借口。
心理治療納入醫保的壹個重要意義是提醒大眾,心理疾病也是壹種疾病,就像感冒發燒壹樣。如果壹個人心理有問題,他可以毫不隱瞞的去看醫生。正視心理問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恥辱感,幫助患者大度地接受治療。
來源:新華社作者:徐軍
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的另壹個現實意義在於,有助於減輕患者及其家屬的醫療負擔。在壹些大城市,由物價部門批準的副高級職稱以上的專家,壹次心理咨詢的費用往往是幾百元。這對普通人來說是壹筆不小的開支。如果治療時間較長,患者可能會為了經濟負擔而放棄治療。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會讓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放心進入醫院。
就像很多疾病的發展有壹個過程壹樣,精神疾病也有嚴重程度。例如,壹個學生因為在壹次重要的考試中沒有考好而無法釋懷,壹個年輕人因為失業而感到幻滅。這些初期的心理癥狀,如果進行心理咨詢治療,可能會讓當事人更順利地回到正常軌道。但如果不幹預,任其發展,也有可能使當事人的負面情緒不斷積累,最終發展為抑郁癥、躁狂癥、雙相情感障礙等心理或精神疾病。心理治療納入醫保,應該說可以在壹定程度上承擔起“防病”的功能,即在當事人的心理問題沒有達到嚴重程度之前,將其疾病消滅在萌芽和初始狀態。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我們不應該再回避精神疾病的問題。相反,將心理治療納入醫保是壹種有益探索的開始,有望幫助相關患者及其家屬盡快走出心理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