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山寺,俗稱西山寺,位於廣東省中山市西山公園。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文人墨客喜愛的地方。清朝道光年間,彜族人曾在此看顏、學詩。鹹豐六年(1856),任陜西巡撫府四川巡撫時,集資擴建古寺。
由銀泉寺僧人信恒主持,代代相傳,1949傳十三代。寺內有伽藍殿、韋陀殿、大雄殿、準提殿、觀音殿、六祖殿、第壹殿、塔殿等,頗為壯觀。“文革”期間,寺內文物丟失,僧人退出。
2.中山市天門白衣古寺
白衣古寺,又名白衣寺、紫竹禪林,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石齊區大新社區鄭虔街。始建於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清嘉慶、宣彤年間不斷擴建重建。1958後逐漸拆除,2004年重建了白衣古寺正殿。白衣古寺的正殿有三間兩個入口,堅硬的山頂,青磚砌成的墻,壹個帶吊梁和渡鬥的混合梁架。
其寬度為10.84m,深度為19.15m,面積約為207m2。白衣古寺是典型的明清地方寺廟建築之壹,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90年,該寺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3.中山市小欖鎮尹秀寺
尹秀廟原址位於小欖鎮,占地358平方米,磚木結構,建築面積298平方米。這座寺廟成立於近300年前,壹直充滿了香火和僧侶的渴望。由於歷史原因,寺廟資料記錄已經消失。解放前夕,僧尼分家,贏是因為師父移居新加坡,妙是因為師父走遍天下,寺廟無人問津。
解放後,政府安排了不少家庭遷入,直到8月1994才全部遷出,並將房產歸還佛教。當時,小欖佛教徒積極要求開放尹秀佛寺。由於寺廟位於居民區,通道狹窄,不符合消防要求,原址無法開放。
4.報恩寺(廣東省中山市黃埔鎮)
報恩寺位於黃圃鎮冠縣路1號。原名觀音寺,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是壹座113平米的小廟。由於歷史原因,這座古廟破舊不堪,幾乎無人居住。1995後,祖籍黃圃鎮的比丘尼慧久大師發起菩提心,集資擴建天王堂、大雄寶殿、僧院、齋堂,初具規模。
由於該建築未經省市宗教事務部門批準,並事先向有關部門報備,未按照佛教寺廟的傳統建築風格建造,殿宇、亭閣、寺院、齋堂布局較為隨意。觀音寺改名為報恩寺。
5.中山市佛教小欖鎮山青寺
山青廟位於小欖鎮東區四村門樓四巷6號。是壹座有兩個入口的小廟,占地1.5畝,建築面積268平方米,天井和走廊面積約60平方米。有大雄寶殿、韋陀寶殿、功德殿、地藏殿、齋堂、客房、寺院等。
由於歷史原因,尼姑庵沒有留下任何信息。據原方丈釋宗堯回憶,第壹代是,第二代是釋大吉,第三代是釋,第四代是釋,第五代是釋本明,第六代是釋宗堯。他現在是史敦榮。
20世紀50-70年代,宗教活動被批判和限制為“四舊”,寺院安堂所有宗教活動停止,宗教專業人員參加農業或手工業勞動謀生。
6.中山石齊永健寺
石齊永健安位於李安堂路李建龍2號,占地232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這是壹座寺廟式的安堂。
1924年,郎慈尼姑(俗名羅)買了壹套平房,面積約150平方米。1993年,她將該房屋的主權轉讓給鄭,但她仍住在該房屋內。羅壹直信佛,收戴統景、劉統阮等人為徒,同吃同住,進行宗教活動。1979,房屋因產權有爭議。
1982年2月,佛山中院判決該房屋為宗教財產,應歸宗教團體所有。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前,這個地方基本停止宗教活動,尼姑參加街頭手工業的生產勞動,自食其力。
7.佛教的中山市小欖靜宜寺
靜宜寺位於小欖鎮永寧村南龍街47號。始建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原名蘭溪坑田寺,後改名靜宜寺。
寺廟占地118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歷代方丈有:郭壽、何久、交泰、殷傑、撤常、辛樂、隋林、靜心、闊耀、鄭桐、宣彪、姬瑞。靜宜寺包括大雄寶殿、地藏王殿、觀音殿等。,更大的大雄寶殿正在修建。
解放後,65438年至1988年,寺院停止宗教活動,比丘尼參加生產,自食其力。與此同時,壹些人被安排留下。由於歷史原因,修道院沒有培養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