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簡單分為兩類角色,壹類是教育者,壹類是受教育者。
傳統的教育模式壹般是師生模式,師生充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
在線教育來了以後,教育者的主體變了,教育者變成了視頻。。。壹段話。。
在最初的教育模式中,需要教師作為教育者,因為沒有教師,學生就不會知道知識。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充當了“知識庫”的角色,學生無法獲取這些知識。未來有了書本等書面知識基礎,教育模式還是需要老師。除了充當“知識庫”之外,教師還有許多必要的職能,例如:
1.靈感的概念。壹本書的正文是很固定的,同壹句話,不同的人理解的內容和深度是不壹樣的。比如“等差數列的公式是sn = a 1 * n+[n *(n-1)* d]/2”當有人發現課本上寫的這個公式時,他會想:“好吧,我就當它是等差數列的和吧。”有人會認為公式是將原數列逐項相加,除以2得到的。根據思考深度的不同,兩個學生雖然是同壹串單詞,但學習效果也大不相同。
2.打消疑慮。同樣壹個公式,如果有人有心去理解推導過程,但是沒有想出來,那麽老師可以解釋壹下,不管後面推導與否,這樣節省了很多時間。
3.監督。就像道路設計不可能全是直路壹樣,學習本身就是壹件痛苦的事情。沒有堅強的意誌支撐,很難讀懂壹本學問的書,更不用說深入理解了。所謂嚴師出高徒,果然如此。
4.及時糾正錯誤。快畢業的時候,導師說了壹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導師的作用不是在最後給妳的論文打分完,而是在壹開始就告訴妳哪些題目可以選,哪些不可以選。”學生在思考壹件事情的時候,會往不同的方向思考。如果壹開始就壹直在錯誤的思維方向上學習,會浪費很多時間,甚至走火入魔。當然,努力學習不是壞事,但壹直努力學習應該不是好事。
5.陪伴。這是壹個經常被世人忽略的項目。它不是學習所壟斷的,而是壹個人在做任何困難的事情時非常需要的東西。在克服各種困難的時候,人也是壹個情緒的制造者,開心,失落,煩躁等。,而這些興奮的情緒會被高頻觸發。如果妳克服困難而不炫耀,如果妳久久不能出擊,卻抓不住任何壹根稻草,如果妳在情緒上面對不恰當的情況,妳的學習熱情就會受到嚴重打擊。如果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學習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回顧我前20年的學習生涯,以上四點中,前三條現代教師能完美發揮作用,最後壹條是通過各種校園規則和安排實現的。
說了這麽多,其實可以看出,教師的作用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有了老師的作用,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沒有教育者,有些人可能學了壹半就放棄了,不管學習效果如何。
那麽,老師這個角色壹定是人嗎?
1.靈感的概念。需要老師開導思路,壹是學生思考不夠深入,二是書寫的少。現在的缺點是國內的教育壹般都是大班,大劑量的話化學反應會不完全。大班也是,老師也必然照顧不到所有的學生。
2.打消疑慮。這對於現在的網絡來說基本不是問題,唯壹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大家都能找到答案的問題。
3.監督和糾錯。線下監督的表面在於提醒學生心不在焉,最終體現在成績出來後的措施上。這個弊端在於周期長。如果每節課都能有壹次“考試”,督導的效果會更好,學生的壓力也會減輕。對於糾錯,只需要上傳學生的思維來判斷即可。
4.陪伴。現在的陪伴體現在很多方面,從學生和同學的互動,到家長和老師的互動。QQ的成功,代表著線上依然可以為學生提供與同學的互動,而在互聯網上,部分學生更容易敞開心扉。
其實寫這些的時候,我並沒有寫的很詳細,只是表達了自己的願景。有壹天,教育者的角色不壹定是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