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如何辨別報紙上招聘信息的真實性?

如何辨別報紙上招聘信息的真實性?

報紙招聘的14騙局:1。非法斂財的中介騙局:這類中介往往在求職者支付大量中介費後,列出壹堆要麽不要人,要麽不招大學生的公司,甚至有的公司根本不存在。專家提醒,學生找工作壹定要搞清楚中介是否合法。

2.竊取個人信息的騙局:首先在報紙或網絡上發布壹些有吸引力的招聘信息,要求求職者提供身份證號碼或復印件。直到壹段時間後,他們發現自己的個人利益受到了侵害,才恍然大悟,上了犯罪分子的當。

3.廣告企業的騙局:個別企業在招聘會上懸掛巨幅海報,展位異常明亮醒目;求職者在進行職位查詢時,招聘人員會談論企業文化和侃侃,最後會給每個人壹本精美的宣傳冊,這實際上不是在招聘。如果求職者在面試過程中發現有廣告嫌疑,要及時離開,不要浪費時間等待這類企業的錄用通知。

4.人才儲備騙局:壹些大企業選擇通過大規模招聘實現人才儲備,將滿意的候選人暫時放入人才庫,待職位空缺後再從人才庫中尋找候選人。對於這種招聘,求職者的權利被視為壹種鍛煉和競爭的機會,我們不可對結果抱太大希望。

5.偷成績的騙局:很多企業都有壹套完整的招聘考核體系,從筆試、復試到最後面試,每個階段環環相扣,極其正規。但最終求職者只是沒有等到應得的offer,公司只是以招聘的名義偷走了應聘者的成果。建議求職者在應聘過程中,覺得自己的勞動成果可能被公司占用時,提前明確版權歸屬。

6.壓力內部欺詐:企業在工作時間大規模招聘的目的只是為了給員工施加壓力,讓他們看到競爭對手的存在,刺激員工消除抱怨,老老實實繼續工作。求職者遇到這種情況也要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頭腦。

7.高位騙局:粉飾招聘職位,誇大職位,其實是為了獲取勞動力。提醒不要被聽起來很體面的立場所迷惑。求職者在與招聘人員面試時仔細詢問工作內涵和細節是很有必要的。

8.試用期詐騙:畢業生入職後壹般有3到6個月的試用期。由於試用期內的工資福利與正式入職後相差較大,招聘的成本微乎其微,無良雇主會通過無休止的“試用期”獲取最廉價但最嚴重的勞動力。壹些單位利用這壹條款,要麽在此期間少發工資,要麽到期後故意辭退。即使是試用期,也要時刻關註用人單位的目的,盡量與用人單位簽訂相關書面協議。

9.電話詐騙:壹般來說,畢業生在得到用人單位的回應後,會主動聯系。有人利用畢業生的這種心理,打著聯系工作的幌子給畢業生打電話或發短信,讓畢業生回撥壹些價格不菲的信息站,騙取高額話費。

10.合同詐騙:畢業生在簽訂合同時壹定要仔細閱讀所有條款,必要時咨詢學校老師、同學甚至接收單位的壹般工作人員。

11.承諾騙局:壹些單位為了招聘優秀人才,有時會口頭承諾壹些薪資、住房等方面的優惠待遇。當畢業生到崗後發現這些福利根本無法兌現時,往往得到的回答是:“誰答應妳就去誰,公司沒有這樣的規定!”所以畢業生壹定要註意:言之無物,合同是基礎,關鍵是簽好合同。

12.地點造假:很多大企業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分公司,參加招聘會的往往是總部的人力資源部門。所以畢業生在求職時,容易產生工作地點在總部所在大城市的錯覺,結果入職後被分配到偏遠地區。對此,畢業生在面試時壹定要咨詢清楚,必要時在合同中寫上相關條款。

13.皮包公司騙局:專家提醒正在求職的畢業生,如果收到不熟悉或沒有投簡歷的公司的面試通知,應提前向有關部門查詢核實公司的真實情況,在網上搜索該公司的網站,確定其規模和用人需求後再去面試。14.誘奸犯罪騙局:沒有學歷和能力要求,僅僅靠和人聊天喝酒就能月入萬元。這樣誘人的招聘往往出現在網絡和報紙的角落或者大街小巷的墻壁和電線桿上。提醒:不要相信這種廣告,天上不會掉餡餅。刷刷眼睛,不沖動最終會找到合適的雇主。千萬不要忘記:誰要錢,誰壹定是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