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寧夏古寺馬鞍山坎羅吉

寧夏古寺馬鞍山坎羅吉

吐溫/劉宏安在靈武市東北30公裏的群山環抱中,有壹座千年古剎坐落在著名的區內外,它就是寧夏四大名剎之壹的馬鞍山坎兒井。馬鞍山的名字很有傳奇色彩。北宋大將狄青西征時,在衡城地區與西夏軍對峙。那時,宋軍缺乏人力和食物。進退兩難之際,狄青受到觀音菩薩的啟發。第二天,狄青命令士兵在山坡上蓋草席,裝扮成糧食草堆;無數的馬鞍被沖散在山坡上;他還將馬糞撒入黃河,順流而下。當時西夏軍隊摸不清宋兵的軍情,只看到宋軍的糧草堆積如山,馬鞍堆積如山。在飲馬時,他們看到黃河裏漂著馬糞,猜測宋軍有足夠的幹草。西夏部落首領立即下令撤退,狄青的隊伍追擊,大獲全勝。狄青為了感謝菩薩救急,擴建了古子廟,命名為坎羅吉,故名馬鞍山。坎羅吉的建築坎羅吉院墻依山而建,占地約3萬平方米。建築位於南北,分布在壹條中軸線上,上下重疊。前、中、後大廳有許多塑料佛像,遊客們爬上樓梯,壹步壹步地穿過大廳。菩薩峰建在山的北端,地勢險峻,氣勢雄偉。它是壹座三層建築,形似宮殿的擴建部分,坐落在山頂上,屋檐茂密。四路高臺,重檐倚山,玉踏鬥拱,朱紅柱,金碧輝煌。在寺廟院子的東面,有壹座高約7米的“多寶塔”磚塔和多座僧人死於其中的磚塔。坎羅吉的歷史馬鞍山坎羅吉創建於北宋。據嘉慶《陵州誌》記載,陵州山之名馬鞍山,在廣州東北五十裏,因形似馬鞍而得名。文革期間,在被拆除的磚塔中發現兩塊墓碑,碑文記載坎羅吉建於明代,原名甘露寺。清康熙六年(1667),壹位廣東僧人路過,看到寺廟破敗不堪,便四處籌錢重修,由青陽和尚本敬主持。1923改擴建後更名為坎羅吉。寺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65438年至0980年,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先後重建了戒信、妙法、法良、法會等僧團。坎羅吉廟會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七月十五,馬鞍山坎羅吉都會舉行傳統廟會,其中以四月初八的廟會最為隆重盛大。多年來,在自治區佛教協會會長、自治區主任、坎羅吉會長石的領導下,籌集資金數百萬元進行擴建。每逢廟會,寧夏、內蒙古、陜西的遊客絡繹不絕,香客、遊客絡繹不絕,每年香客近65438+萬人次。它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風景獨特的旅遊勝地。佛教弟子從古至今,堪羅寺大德高僧層出不窮。祖籍廣東的佛教高僧,曾由坎羅吉主持。壹生為僧念白丹豆豆佛,清順治三年(1646)97歲圓寂。據石碑記載,清康熙五年(1666),甘肅慶陽僧人莉法發願,與粵僧建小廟,集水,挖古井,建林寺,接待四方行人。解放前,坎羅吉主持了盛寬、任傑、國方等人的活動。1980後,戒信和和尚由坎羅吉主持。五臺山受到佛教戒律的啟發。為了重建坎羅吉,它拆毀了自己的房子,捐出了全部家當,親自和全體僧眾居士燒磚、燒瓦、燒采石場,建了三個大殿,三十六個廂房。如今,朝聖者和遊客紛紛來到這裏,俯瞰坎羅吉,氣勢磅礴。登上亭子,無限風光奔湧而來,黃河水在山下綠洲的映襯下滾滾北上,群山環繞,壹望無際。作者劉宏安是靈武市文物管理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