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人們開始對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信仰是這種需求的最終方向。曾幾何時,信佛還是壹個禁忌的話題,但如今,寺廟香火鼎盛,信眾與日俱增,大有復興之勢。與此同時,互聯網和各種媒體的普及,讓人們接觸到了大量過去難得壹見的經典法寶。這當然給學佛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帶來了選擇上的麻煩。沒有有效的引導,學者們要麽涉獵廣泛卻不得要領,要麽內心深處卻偏執於壹端,要麽上下求索卻流於膚淺。
佛教,這種安心之道,讓妳在不知所措的學習中更加不安;這是解脫痛苦的方法,學極端會增加他的痛苦;這才是解脫之道,學習僵化,讓身心更受束縛。
妳想從佛教中學到什麽?
佛教,怎樣才能擺脫迷茫和煩惱?
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節奏下,能否保證學習的有效性和連續性?如何將學到的佛學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讓生活過得有質量?如何跟隨佛教的指引,從煩惱的此岸走向解脫的彼岸...
感覺大眾學佛有各種障礙,濟群法師於1992走上了傳播佛法的道路,開了中國的先河。二十多年來,我經常被邀請到高校、企業界、文化界、心理界等教學內外的團體講學。後來,他通過書籍、網絡等方式,與公眾廣泛聯系,法律的聲音源源不斷,受益於法律的人難以計數。遺憾的是,這些渠道雖然為人們聞法創造了更多的因緣,但仍然缺乏持續的跟進,很難對其進行系統的引導,使其持續發揮作用。
有鑒於此,大師基於30年修行的證據,提出了“皈依、印心、戒律、正見、止見”作為佛教修行的五要素。這種精辟的歸納為大眾學習指出了壹條通向中心的捷徑。此外,圍繞五大元素建立的三級研究和菩提學院為學者提供了有序的指導,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更難得的是,這壹套可復制、保質保量的學習模式,有效緩解了教師行業師資短缺的現實困境。
自菩提書院試推廣以來,我們在蘇州、上海、廈門、溫州、深圳設立了三級班。雖然學生入學時學歷不同,但有壹部分是尚未入佛的初學者,帶著人生困惑而來;有的是學佛多年的老修行人,帶著學習問題來的。實踐證明,在三級學習模式的指導下,無論學生基礎如何,只要遵循“真誠、認真、誠實”的態度,就能在短時間內受益匪淺,並願意與周圍的人分享這種喜悅。因此,這是壹種有效的當代學習方式。
關於菩提書院的學習特點,大師提出了“四個壹”,即:壹個目標——解脫;地圖——三級學習模式;壹個導師——停止學習的好知識;壹群夥伴-菩提學院的道友。
在這裏,每壹個學生都是成長中的菩提種子,* * *感受著雨水的滋潤;在這裏,每壹個學生都有著超越世俗的真摯友情,* * *壹起面對人生的喜怒哀樂;在這裏,每壹個學生都是攜手同行的參與者和朋友,* * *正在走向生命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