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三國演義》的特點

《三國演義》的特點

文學特征:

《三國演義》用的是樸實的文言文,生動流暢,雅俗共賞;筆觸充滿了變化,對比,冗余,曲折,搖曳。結構恢弘,把百年左右的事件和眾多線索錯綜復雜的人物組織得完整而緊密,敘事有條不紊,前後呼應,相互關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雖然保留了許多虛構的故事,在壹定程度上註重故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但同時又盡可能貼近歷史,在處理雙方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沖突時,基本遵守了以史實為主的原則。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經過多年的戰爭,朱元璋消滅了英雄,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在人民流離失所的時期,羅貫中作為壹個雜劇和評書作家,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知識分子思考,希望結束動亂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產生了以東漢末年歷史為藍本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人物介紹:

曹操(155—三月15,220?),字孟德,謚號阿藏,生於沛國橋縣(今安徽亳州),三國時曹魏政權的創始人。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他任校尉,參與剿滅黃巾軍。建安二年至十六年(197-211),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壹北方。在赤壁被周瑜和諸葛亮用火打敗。

建安二十壹年,封王維,四年後死於洛陽。在形象上,是壹個既殘酷又奸詐,極具才華的政治野心家、軍事家的藝術典範。但小說在揭露和批判其惡德的同時,充分展現了他作為漢奸的聰明和膽識,具有優於董卓和袁紹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氣度。

字仲達,東漢末河內(今河南文縣西)文角裏人。形成三足鼎立後,曹操稱王威,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為太子私生子。他經常和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得曹丕信服。曹丕當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臨終時,他把輔佐曹睿的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

曹睿為明帝即位,封司馬懿為舞陽侯。227年2月,駐新城(今湖北房縣)將軍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原為蜀將,兵變後入魏。

作品欣賞:

《三國演義》生動演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說中的劉備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小說的中心人物,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化身。小說中第壹次介紹劉備時說:“此人生來七尺五寸,耳垂肩,目過膝,面如冠玉,唇塗朱砂。”

後來劉備的整體形象由“下馬黃鬃,手握雙劍”而形成:作品不僅通過大量具體的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雄心勃勃、畢恭畢敬、精明強幹的性格特征。

最重要的是誇大了劉備寬厚仁愛的特點:《三國演義》作者把劉備作為仁的典型,這是劉備性格的底子,劉備的性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體現和人格化。

百度百科-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