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在合肥市蕪湖路東側,南淝河交匯處,有壹座橋飛架東西,這就是著名的蕭肅橋。該橋西接巢湖路,東至壩上街,是合肥主要的跨江大橋之壹。
歷史變遷
鼓浪嶼到處都是水和天然橋梁,但壹座橋與壹位歷史名人聯系在壹起可能是獨壹無二的。蕭肅橋在歷史上已經被修復、重建和重新命名過幾次。據史料記載,蕭肅橋始建於宋代,1309年重修,1496年重修,康熙六年(1667)和道光四年(1824)兩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譜》記載,該橋名為金童橋。光緒十三年(1887)續。後來,為了紀念宋代名臣鮑曉·蘇公,這座橋被命名為蕭肅橋。
1936原橋改建為木結構梁橋。《瀘州府三橋重建實錄》中說:“……橫跨城東南的是浮橋…………”,因不同於中國傳統的石拱橋,故又被民間稱為大洋橋,後毀於抗日戰爭。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蕭肅大橋再次重建,但在解放初期已破爛不堪。1950合肥市人民政府出資更換橋面。1952,蕭肅大橋再次被洪水沖毀。當時安徽省分為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皖北行署指示公路局在此建橋。新橋采用鋼筋混凝土樁基和雙排架墩,上部采用下承式貝雷鋼架和木梁。橋梁長52.32米,寬11.5米,其中兩車道每側凈寬3。
到1963,由於多年使用,木橋面已經腐朽,行車十分危險,合肥市政府決定重建。6月,1964,11,改建新橋完成。因連接東西蕪湖路而得名蕪湖路橋,後改名延安路橋。新橋長53.17米,行車道寬14米,兩側人行道寬2.5米,為鋼筋混凝土路面。本橋設計荷載為汽車10噸,拖車80噸,橋下凈高7米,達到六級航道標準。
蕭肅大橋橫跨南淝河近千年,歷經滄桑,見證了南淝河兩岸的巨大變化。1990,順應民意,市政府決定將蕪湖路橋更名為蕭肅大橋,賦予大橋厚重的歷史,時刻提醒我們:“直則萬世公平,平則四海服人。”
小蘇橋曾入選合肥“十大老地名”。之所以入選,是因為最能體現包拯精神的老地名,“孝順百姓,嚴於律己”已成為今人的座右銘。
今天的蕭肅大橋
站在蕭肅大橋的岸邊,雖然是寒冷的冬天,冬日的暖陽依然溫暖。看兩岸風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令人神往。趙樸初題寫的孝心橋旁的街心花園裏,依然有很多人在散步、聊天、打牌。蕭肅大橋位於繁華的城市商業區,西鄰萬達廣場,集大型百貨商場和高檔寫字樓於壹體。是合肥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的城市綜合體。
更多建築行業獨家資訊,請實時關註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