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組織采用多渠道內容分發模式,跨平臺傳播是其壹大特點。濤哥認為,多媒體平臺的融合發展意味著MCN機構需要根據平臺的屬性及時做出調整,因為適合壹個平臺的短視頻內容在另壹個平臺上可能得不到相同數量的好評。
濤哥表示,與Tik Tok這樣的流量推薦平臺不同,微博的“私域流量”特征更加明顯。如果我們把每個名人積累的粉絲看作是自己的“私人領域流量”,那麽微博在這個領域比Tik Tok更相關。對於Tik Tok這樣的平臺,我們更願意將其定義為“公共領域流量”。
在這個粉絲經濟的時代,妳只有積累了粉絲,擁有了壹定的流量,才能重新包裝品牌,最終實現商業變現。微博就是這樣壹個平臺。壹開始建立粉絲,就有了私域的基礎。每個用戶打開微博,第壹頁都是用戶關註的人。所以粉絲在場的話會有流量保障。
濤哥說,對比兩個平臺的粉絲數量,不難發現,Tik Tok有幾百萬的賬號名人,微博大概只有幾百甚至幾千的粉絲,那麽為什麽Tik Tok比微博更容易獲得人氣呢?這和他們各自的平臺屬性密切相關。
濤哥強調,擁有“公共領域流量”的Tik Tok平臺,為每個人打造專屬的流量池,聚集所有好的、受歡迎的高點擊視頻內容,並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和機器算法,將重點內容打包,隨心所欲地推送給用戶。這種強勢的營銷方式大大降低了用戶尋找消費內容的時間成本。在同樣的時間單位下,用戶更容易被吸引去種草,從而成為壹個紅人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