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公元7年的西漢。秦朝時,今天的婁底沒有縣,屬長沙縣管轄。直到西漢才設立連島郡,隸屬長沙國管轄。
連島郡,位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今漣源市。連島縣是今天婁底市第壹個建制縣,但沒有延續下去。南朝、宋時並入湘鄉縣(今湘鄉市的起源)。
上圖是公元281年的西晉。三國動亂後,西晉統壹了中國。此時婁底地區屬於衡陽縣和召陵縣,境內仍只有連島縣。
上圖為公元741年的唐朝。此時婁底地區屬於潭州(長沙前身)和邵州(邵陽前身)。
隋朝直接跳過,唐朝本來可以的。因為連島縣在南北朝、兩宋合並,隋唐幾百年婁底市沒有縣級行政機構。
隋唐時期的湖南不屬於欠發達地區。婁底市西部雖然山多,但中東部是平緩淺丘區,有壹波水過境,不屬於生存困難之地。
但是為什麽從劉宋到北宋幾百年沒有壹個縣?筆者很疑惑,不知道有沒有讀者可以解答壹下。
上圖為北宋1111年。此時婁底地區仍屬潭州、邵州,但新化縣終於出現了。
新化縣,位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是今天新化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原縣城位於新化縣柏溪鎮何家坪,後遷至此址。
因此,在婁底市現有的縣級行政機構中,新化縣的歷史最為悠久。
上圖為公元1330年的元朝。此時,婁底今天的區域屬於寶卿路(遷邵州)和田林路(遷坦洲)。
大概從唐朝開始就是這樣了。如今,婁底市的東部和西部分屬兩個不同的地級行政機構。
上圖是公元1582年的明朝。沒有大的變化,但田林路和寶卿路分別改為長沙府和寶卿府。
清朝大體延續了明朝的行政區劃,這個地區變化不大,不想贅述。
上圖為1914年北洋政府時期。此時婁底地區屬長沙縣所在地湘江路管轄。婁底此時是壹個鎮,隸屬湘鄉縣。
1922年,湖南廢道建制,新化縣直轄於省。
上圖是1958建國初期。此時的婁底市隸屬邵陽區,下轄新化、雙峰、漣源三個縣。
隨著工礦業的發展,1960新設婁底市和冷水江市,隸屬邵陽地區,但同年撤銷。
65438-0977,漣源地區從邵陽地區分析。當時漣源地區轄新化、新邵、邵東、雙峰、漣源、冷水江市,辦事處設在漣源縣婁底鎮。
1980婁底鎮更名為婁底市(縣級)。1982年底,漣源地區更名為婁底地區。
隨著1999撤地設市,原縣級婁底市更名為婁星區,逐漸成為今天的行政區劃。縱觀歷史上婁底市的行政區劃。西漢建立的連島郡,歷史最長,但沒有持續。
新化縣歷史最長,但好像沒得選。其他縣級行政機構都是建國後設立的,新化縣只能鶴立雞群。與周圍其他城市相比,婁底市似乎沒有什麽歷史。
新化縣雖然成立較早,但不具備成為地級行政中心的條件。相反,建國後,工礦的發展使婁底市成為這壹地區的第壹個地級政治辦事處。
筆者整理了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的行政區劃史,可以發現更多的關註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