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
李白(7065438年2月8日+0—65438年2月+762年2月),本名太白,名青蓮居士,祖籍甘肅天水。
他出生在西部的碎葉市,4歲時隨父親遷居到劍南綿州。25歲時,他只身離開四川,開始廣泛流浪,南起洞庭湘江,東至會稽(紹興),先後居住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英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在道士吳允的推薦下,李白被召至長安拜翰林。他的文章聞名於世。後來,因為無法會見達官貴人,他在北京只呆了三年就棄官而去,繼續他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第二年(756),他憤懣難安,壹度加入王勇幕府李林。不幸的是,王勇和蘇宗爭奪皇位。戰敗後,李白受到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途中被赦,寫下“早送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投奔當塗縣令李壹家叔侄,不久去世。
李白的詩詞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在他註重表現英雄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進行詳細描寫。
灑脫的氣質、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和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抒情風格的鮮明特征。
他的感情壹旦被激起,就毫無節制地沖了出來,就像天上的颶風,溢出的火山。他的想象力很奇怪,經常有不尋常的聯系,並隨著情緒的流動而變化。
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入酒》、《唐明詩》、《初造白帝城》等。
2.蘇軾。
蘇軾(1037 65438+10月8日-11 8月24日),本名子瞻、何忠,名鐵觀道士,東坡居士,號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宋神宗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工作。
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應永助使。宋哲宗即位後,歷任翰林學士、讀書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在杭、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皆知。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至惠州、儋州。
宋徽宗獲大赦,返回北方,途中死於常州。宋高宗追授太師;宋孝宗追求“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學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文字縱橫;這首詩題材廣泛,清新雄渾,善於誇張和比喻,風格獨特。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冊》、《枯木怪石圖冊》等。
3.王波。
王波(約650 ~ 676),江州龍門縣(今山西河津市)人。唐代文學家、大學者,王統之孫,與楊炯、陸、並稱“初唐四傑”。
王伯聰好學,六歲能寫字,文筆流暢,被譽為“神童”。九歲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註》,作十卷指瑕,以正其錯。
十六歲就中了秀才,獲《朝三郎·王佩》(李習安)文學。寫“鬥雞”,坐罪免官。遊覽巴蜀山川,創作大量詩詞。回到長安後,周國獲準參軍,私自殺官殺奴,第二次被降職。
代表作有《亭序》、《送別赴蜀都督》、《甘源宮賦》、《王子安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