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析的基礎理論中,與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相關的部分主要有:無意識和抑郁理論、性心理發展理論、人格構成理論和神經癥的精神病理學理論。
無意識有兩層含義:壹是人無法意識到自己某些行為的真正原因和動機;第二,人的清醒意識下有壹種潛在的心理活動。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是壹種動態的無意識,他認為人的無意識中存在著動機、欲望和壓抑力的沖突,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無意識概念形成時,弗洛伊德指出無意識有兩種,壹種是被稱為“被壓抑的無意識”的深層無意識;壹種是淺層次的,接近意識的,稱為“前意識”或“潛在無意識”
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種本能: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心理結構理論,又稱人格結構理論,是弗洛伊德後期的理論貢獻。根據這壹理論,人格結構包括自我、本我和超我三個階段。Id: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最困難的部分,是生命系統中完全沒有目的的盲目興奮,包括各種欲望和沖突,是完全沒有目的的能量儲備,是來自本能的尋求滿足的動力。自我:自我在最初自我的表面,在前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在人格結構中體現理性和謹慎。自我除了感知、記憶、思維和行動的壹般功能外,主要是感受現實和處理個體與現實的關系。超我:也稱為理想自我,它是人格中的監督和批判機構,是所有道德理由的代表。主要功能是根據個人所屬的社會道德觀念來區分善惡,作為自我行動的準則。它代表著理想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