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談到了“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在研究中壹直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奮好學。“不恥下問”的意思是不僅要聽取和征求老師、長輩的意見,也要征求所有壹般知識沒有自己多的人的意見,不要以此為恥。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有:壹是就近學習的學生,即邊教邊學,《論語》中很多地方都有記載。二是向人民學習。在他看來,群眾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在《論語》中也可以找到。他“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後世學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出處:《論語·公冶長》是《論語》中的第五章。本章共28章,以仁為主。在這壹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方面論述了仁的特性。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編撰的,成書於漢代。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更集中地反映孔子的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以引經據典為主,敘事為輔,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它與《大學》、《中庸》、《孟子》,以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五經”並稱為“四書”。全書20篇,492章,首創“記錄式”。是中國正在傳播和學習的古代著作之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年),姓孔,名秋,名,山東曲阜人,祖籍李益(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思想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受老子教育,帶領部分弟子環遊世界十四年。晚年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他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視為“天之聖人”、“天之木鐸”。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子之聖,至聖,至聖之師,王選之大師,萬世之師。他的儒學思想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認為是儒家(非儒家)的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的祭祀壹度成為與神、國之始祖同級別的“大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