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什麽時代?也許很多人認為那是壹個積貧積弱的時代,但其實那是中華文明漢唐以後出現的高原!在這個高原上,除了眾所周知的宋代文學(包括詩歌、散文、劇本等)之外,還有幾座文化高峰。),至少有四個峰值。
第壹個高峰是政治思想的高峰。政治上,宋朝迎來了改革的時代。胡適曾把中國的11世紀稱為“創新的世紀”。北宋時,先有範仲淹的革新,後有王安石的改革。王安石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這種創新無疑引發了思考,帶來了爭議。
正是宋朝產生了偉大的歷史著作《子同治簡》。歷史不同於文學。它是壹門反思性的科學,比文學更具理性思考。
也正是在宋代,迎來了中國哲學的高峰,從周敦頤到程顥、程頤的“二程”、張載的開篇,到朱的高舉大旗,再到陸象山的中興。宋代理學不僅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汲取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特別是禪宗,形成了中國哲學史上的壹個高峰,使中國文化進入了壹個理性思辨的時代。
有壹個故事可以說明宋朝理性思辨的特點。南宋惜春二年(1175),在忻州鵝湖寺舉行了壹場著名的哲學大辯論。宋代哲學發展到南宋,分歧嚴重。壹派是朱的理學。這個學派強調“師事”,主張通過事物窮盡事物的道理,主張多讀書,多觀察事物,根據經驗進行分析、綜合、總結,然後得出結論。壹派是陸九淵的心學。他們相信“心即理”,認為對象是對本心的認同,認為心明,萬物真相自然相通。所以他們主張沒必要多讀書多觀察,養心最重要。兩派僵持不下。當時有壹位著名的學者,名叫,為了調和朱的“理學”與陸九淵的“心學”之間的分歧,邀請陸九淵的兄弟們來到信州鵝湖寺(約在今天的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鵝湖鎮)與朱見面,並進行辯論。會上,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進行了三天的激烈辯論。雙方各持己見,互不讓步,最後不歡而散。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著名的哲學論戰“鵝湖會議”。從這場爭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人的思辨精神。
也許是因為受到理學思辨精神的影響,中國科學技術在宋代進入了壹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宋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幾乎達到了當時世界科學中心的高度。世界著名的科學史家李約瑟也在其帝王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論證了理學在當時自然科學“黃金時代”形成中的作用。他說:“宋代理學的本質是科學的,它伴隨著純科學和應用科學本身的各種活動的空前復雜性。這四座高峰貫穿著壹種精神,即理性精神。中華民族到了宋朝,已經有了全面的理性意識。雖然宋代士人絕不缺乏浪漫氣質,但他們也應該是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最理性的群體。正因為如此,唐代用來抒情言誌的詩詞,到了宋代就應該打上理性思辨的烙印。
怎麽推測?憑什麽猜測?宋代文化人需要壹個思辨的工具。胡適先生說,宋人在文化整理和歷史研究的過程中,從壹本小小的儒家書籍中發現了新的方法和新的工具。這本小書就是《禮記》中的“大學”,他們發現的新工具就是“取經”!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首先發現了這壹點,並由宋代理學家發揚光大。這可能就是“師事”沈睡千年後在宋代大放異彩的歷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