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統(GIS)不僅是管理和分析空間數據的應用工程技術,也是橫跨地球科學、信息科學和空間科學的應用基礎學科。其技術體系由計算機硬件、軟件及相關方法和過程組成,以支持空間數據的采集、管理、處理、分析、建模和顯示,從而解決復雜的規劃和管理問題。
地理信息系統(GIS)處理和管理各種地理空間實體數據及其關系,包括空間定位數據、圖形數據、遙感影像數據、屬性數據等。它用於分析和處理分布在壹定地理區域內的各種現象和過程,解決復雜的規劃、決策和管理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和定義,可以提出GIS的以下基本概念:
1,地理信息系統的物理外殼是壹個計算機化的技術系統,由若幹個相互關聯的子系統組成,如數據采集子系統、數據管理子系統、數據處理與分析子系統、圖像處理子系統、數據產品輸出子系統等。這些子系統的質量和結構直接影響GIS的硬件平臺、功能、效率、數據處理方式和產品輸出類型。
2.GIS的操作對象是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即具有點、線、面、體等三維要素的地理實體。空間數據最根本的特點是每壹個數據都按照統壹的地理坐標進行編碼,實現了其定位、定性和定量描述。這是GIS區別於其他類型信息系統的根本標誌,也是技術難點。
3.GIS的技術優勢在於其數據綜合、模擬、分析和評價能力,可以獲得常規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統難以獲得的重要信息,實現地理空間過程演化的模擬和預測。
4.GIS與測量學和地理學密切相關。大地測量、工程測量、礦山測量、地籍測量、航空攝影測量、遙感技術為GIS中的空間實體提供各種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定位號;電子測速儀、GPS全球定位技術、解析或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遙感影像處理系統等現代測繪技術的使用,可以直接、快速、自動地獲取空間目標的數字信息產品,為GIS提供豐富、更加實時的信息源,推動GIS向更高層次發展。地理學是地理信息系統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