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舊書記載:“太平塔建於金賢河年間(326-334),殿前有太平塔,塔前有真武堂,殿後有黃愚亭和石華表。”現存的塔重建於明朝初年,經過後來朝代的多次大修,最後壹次加固維修是在2009年。
太平塔為磚木結構建築結構,八角七層(塔內十壹層),周長30余米,高43米。近幾年維修前,塔剎只有碗蓋著,塔高35米。塔壁是磚石結構,結構簡單。底塔心室邊長1.3m,心室與東、南、西走道相連。每條走道上的沈箱分為兩段,樓梯穿墻平坐。底層有斜柱,二層沒有斜柱。每層樓的腰檐和平座都有磚造仿木雙抄腳輪,用心制作。從每座塔的屋檐到角梁都有明顯的上升方式,水桶不隨上升而上升,只從檐椽上升,角梁是石頭做的。每層樓都沒有窗戶,除了橫通道和樓梯,四周都設置了百葉門。塔頂有600多處銘文,鑄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塔身廣泛采用花崗巖石材,除底部走道入口、門道、沈箱上角梁外,樓梯以上拉結也采用花崗巖作為加強構件。
太平塔孤檐翹角,氣勢雄偉。塔身中空,有壹層樓,每層四門,兩側各有佛龕,供奉近千尊磚雕佛像,形象優美,神韻生動。塔內有臺階,穿過建築,繞過走廊,可以上下,直到最高壹層。過去有詩贊雲:“鐘鳴移接塔,仰視天柱,成雙景。安徽城裏到處都是雲,真讓人吃驚!”
太平塔維修時,從開啟地宮遺跡的碑文中,考證出太平塔原是壹個童子師和壹個和尚的佛塔,後毀於宋代紹興的兵火,後重建。此外,塔旁還建有壹座寺廟,前建真武堂,後建黃愚閣,是秦暉禪師在周樹太平的道場。明末洪武年間,曾兩次被劫,後又重建。到了明朝末年,這座寺廟被太平天國張率領的起義軍燒毀。只有古塔被保留了下來,但塔內所有的木結構都化為灰燼。
太平塔於2009年再次翻修。古時候,寶塔旁的太平寺有壹座古寺,宋法衍、秦暉、佛劍等禪師曾在此講經,香火鼎盛。目前塔旁有文物管理所,陳列著歷代文物字畫。還有張恨水紀念館。
太平塔是安徽省現存最古老的塔之壹,因此被稱為“安徽第壹塔”。墻內帶樓梯和樓板的空心筒結構是中國古塔從塔內帶木樓梯的空心筒結構發展到“折上墻”的中間形式,並大量使用磚進行地面處理,是中國古塔建築技術發展史上的中間環節。1981公布為安徽省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6日,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慶潛山太平塔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