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南重鎮宜賓沿金沙江西行70多公裏,經過屏山縣城再沿盤山公路北行37公裏,便到達龍華鎮。
龍華,壹個古老風格的小鎮,因龍華寺而得名。它的南面是連綿起伏的老君山,大龍溪和小龍溪在鎮北口匯合,流入岷江。八仙山景區與古鎮隔溪相望,環境優美,民風淳樸,還有世界上最大的立佛——八仙山大佛。由於群山的阻隔,龍華很好地保存了歷史風貌,被譽為古鎮的活化石。
古街古巷古風正濃。
龍華鎮的地理位置在古代非常重要,是夷漢爭奪之地。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孟獲從這壹帶率軍進入梁山,渡過金沙江進入雲南。明朝時,這裏設立了驛站。清鹹豐元年(1851),在此設平安營,建都城衙門,駐軍,築城墻、城門。至今仍有兩處宅門,都司衙門舊址和古鎮內的軍械庫。
漫步古鎮,龍華的特色浮現在腦海:古橋、古街、古巷、濃郁的古風。壹座頗具特色的風雨橋——龍華兩橋,如長虹臥波,橫跨小龍溪。踏上兩橋,只見龍溪兩岸壹排排古榕樹,枝葉垂流,流水潺潺,鴨子戲水,石墩成陣,衣錘聲。岸邊的居民樓錯落有致,炊煙裊裊...小橋流水人家風情,多好的畫面啊。
過了梁橋,進了古寨門,就步入了保存完好的三條清代街道,順河街、新街、常傑,都是石板鋪成的,只有三四米寬。歲月在石板上留下了凹印。古街左右兩邊都是清壹色的木屋,壹層壹層的,錯落有致,層層疊疊,壹直延伸到鎮中心。順河街依溪而建,錯落有致,三觀樓依溪而立。新街真的是老街了,都是清代的民居建築。長條其實並不長,而且彎彎曲曲。位於主街上的龍華寺,歷史悠久,只剩下柱基和部分建築。不過,不遠處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毓宮基本保存完好。正殿基座兩側七個高浮雕古戲文故事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如《趙匡胤洗馬救駕》、《三英戰呂布》、《龍半坡》等。深浮雕方格圖案連接這些圖片,非常具有裝飾性。
龍華立佛關環球
龍華古鎮最奇特的是世界上有壹座站立的佛——八仙山上的八仙山大佛。
八仙山高850米,相對高度420米。山有八峰,像八羅漢排成壹列,盤腿而坐,故稱“八仙山”。主峰紫崖上雕有立佛。據省內考古學家考證,大佛建於明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建的寬約2米的攀登石梯1716,直通山頂丹霞洞前,與大佛隔溝相望。
八仙山大佛高32米,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被列入世界十大佛像。八仙山佛榜上有名。十大佛像或坐或臥。八仙山佛身著袈裟,神情凝重,左手為胸,右手下垂,掌心向外,是引領佛像的深浮雕。2001年3月,阿富汗巴米揚兩座高53米和35米的站立佛像被塔利班炮火無情摧毀,八仙大佛成為世界第壹座站立佛像。可惜大佛只砍到膝蓋,如果砍到腳,至少可以加高10米。當地人說這個佛腳不能刻。如果腳是雕的,大佛就要洗腳了。每年夏天,大大小小的溪流都會泛濫。是不是違背了我佛的慈悲?
八仙山丹霞洞群由9個洞穴組成,均為佛教、道教遺跡。形制為仿木梁柱,每穴刻有壹對匾聯,雕刻精美。最奇特的是玉皇洞左右兩側的門聯:
孫□水晶□
彭越□□
其中的“雙日”、“四日”、“三月”、“四月”等詞無法理解,其內容無法解開,成為壹個永恒的謎。
正月十五點龍燈
正月十五燒龍燈是龍華古鎮特有的地方文化活動。
晚上,當燈光亮起時,小鎮變成了歡樂的海洋。幾十個玩龍燈的人隨著鑼鼓聲舞動著龍燈,沿著街道行進。小鎮頓時沸騰了,人們紛紛占據有利地形,點燃自制的竹筒煙花,向龍燈噴去。此時只見數十朵煙花形成交織的網絡,宛如流星雨,場面壯觀。屋頂上,窗前,街上,鞭炮齊鳴,濃煙滾滾,火光閃爍,炮聲陣陣,火龍在火暴中翻騰,人們隨著火龍湧動,把新年元宵的歡樂氣氛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