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因病理學
中醫認為肝屬木,脾屬土,分在兩方之下。肝為將軍之官,負責疏泄和貯藏血液。肝癌因七情內傷、飲食勞倦、或邪毒入侵,導致臟腑氣血不足、脾虛、氣滯、血瘀、濕熱、痰毒等。肝細胞癌位於肝臟,其發病機制與脾密切相關,隨著病程的進展,脾會影響膽、胃、腎的功能。
肝癌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和體征約1.5年。近年來,通過甲胎蛋白篩查可以發現無癥狀的早期肝癌。肝癌中晚期出現肝區疼痛、上腹部包塊、腹脹、腹瀉、惡心、厭油、嘔吐、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消瘦乏力、發熱、黃疸,甚至惡病質和出血傾向。肝癌晚期的體征有肝腫大、脾腫大、黃疸、腹水、肢體腫脹、肝血管雜音和肝硬化體征,有的還伴有肝掌、蜘蛛痣、腹部靜脈曲張等。
根據肝癌各期的病因、病理特點和臨床表現,對陰陽兩虛、邪氣升降的主次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初期多有脾虛肝郁之兆,宜益氣健脾,調暢氣機;中期氣滯血瘀、痰濕常見,宜調氣血、化痰消瘀。
中醫辨證論治
1,肝郁脾虛
證候表現為脅肋脹痛,胸悶不安,不思飲食,或腹瀉,或脅肋脹大,舌淡紅,苔白而微膩,脈細。
疏肝解郁,健脾益氣。
2.氣滯血瘀
該證表現為右脅下或上腹部腫大,疼痛拒按,肩背部疼痛,尤其是夜間,腹脹、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舌質紫暗,有瘀斑、瘀點或瘀血,脈弦不暢。
治療方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腫散結。
3.濕熱蘊結
證候表現為體黃目赤,或潮熱,或高熱,口幹口苦,心煩易怒,胸脅脹滿,右脅脹痛,大便溏黃,舌質紫暗,苔黃膩,脈滑或弦。
治濕熱,疏肝利膽。
4.濕滯血瘀
該證表現為肋下巨腫,質地堅硬,腹痛腹脹,按之如包水袋,面黃或晦暗,小便短赤,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膩,脈沈濕。
治濕熱,解毒化瘀。
5、肝腎陰虛
癥見脅痛,發熱,心悸,失眠,頭暈,納差,腹大如鼓,青筋外露,甚至嘔血,大便發黑,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方法:滋陰散結,涼血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