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中國文壇的老話題,很少有人能寫出新意。而劉震雲先生的“壹句話抵得上壹萬句話”,真的寫出了百年中國人的孤獨,寫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孤獨和向往。
先說故事大綱吧。小說前半部分講的是往事: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了唯壹會“說話”的養女,為了找到它,走出了縣城;小說的後半部分是現在:吳摩西的養女的兒子牛建國,為了擺脫孤獨,尋找壹個“好朋友”,也去了縣。壹出壹出,延宕百年。小說中所有的情節關系和人物結構,所有的社團組織和家庭和睦,甚至家庭愛情,都關系到人與人之間是否可以對話,如果對了,就可以觸及靈魂,提供溫暖,化解矛盾,激發情欲。文字,壹旦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唯壹,尋求和孤獨將伴隨他們壹生。靈魂的疲憊,生活的頹廢也隨之而來。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明清時期的《野草日記》,語句簡練,情節簡單,敘述直接。這本書裏的每壹個字每壹句都構成了演講的藝術,可以擰幹作者的汗水。更重要的是,作家只有運用這種語言,才能對應和表達作品的內涵。在西方與上帝對話的文化中,人們因為上帝的無所不在而感到快樂和舒適。人與人之間雖然接觸不多,但並不孤獨;而中國文化和與人對話的漂泊者,由於對現實和儒家傳統的極度重視,以及社群、地位、利益的不同,讓人捉摸不透,缺乏整體性,能說出知心話、溫暖心靈的朋友並不多。而是在孤獨中活了幾千年。
在書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為“會說話”和“不會說話”兩種。分類簡單,但是很有效。不管是家人朋友還是夫妻,壹說話,人就親。另壹方面,壹旦說不出口,就沒有親味了。想想也是。記得有人說,康熙雖然有三千宮粉,但他最喜歡的人是榮飛。他去榮飛家的時候,最愛說的壹句話是:“我想和妳談談。”然後絮絮叨叨壹些雜事。後來,他不得不廢除榮飛,然後他想找個人談談。它已經空了。雖然他是千古壹帝,卻連個議長也沒有。
這本書的背景從民國壹直延伸到現代。時代變了,很多物質的東西變了,甚至很多精神的東西也變了(人的價值觀)。但書中描述的孤獨,那種人渴望被理解的感覺,從未改變。書中有很多普通的路人角色,我們或多或少能在他們身上找到壹些自己的影子。可能是癡迷於學生時代愛情故事的老王,可能是對生活充滿向往的老曾,也可能是深知“生活是過去,不是過去”的曹青蛾。看完這本書,妳可能對這些人很熟悉。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很重要。我們可以交談,這意味著我們同意對方的觀點。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渴望逃離無人交流的孤獨世界。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有壹份真摯的友情或者愛情。孤獨這個詞在書中很少被提及,更多的是被不可言說的詞語代替。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那個可以傾訴的人,找到彼此認同的朋友,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