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到2013年,劉傑夫先生資助了3700名優秀貧困學生,總金額達2300萬元。2003年,劉傑夫先生向高州中學捐贈1萬元,用於修建劉傑夫教學樓;2009年高州捐款救災1萬元,2010至2013年廣東扶貧日捐款10多萬元;2005年至2012年,南塘鎮扶貧敬老,公益衛生事業3590萬元;2013年向南塘鎮教育捐贈2000萬,劉傑夫先生共捐贈9000萬。
劉傑夫主席於20世紀50年代初出生在粵西高州南塘鎮羅村的壹個貧苦農民家庭。因為當時家庭困難,劉傑夫只上了小學,所以沒有錢再給小傑夫壹次學習的機會。傑夫不得不回到生產隊工作,掙些錢生活。不可預見的事情發生了。小傑夫1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在他16歲的時候,母親再婚了。從此,生活的重擔就壓在了這個少年瘦弱的肩膀上,但小傑夫並沒有逃避。而是咬緊牙關,帶著三個姐姐,背對藍天,過著農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民窮得壹天三頓,整天辛辛苦苦,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但是劉傑夫先生沒有抱怨。他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忠誠的妻子總有壹天會到來。
努力是有回報的。上世紀80年代初,黨中央改革開放的春風傳遍了全國,也波及到了粵西偏遠的高州。那時,身體健康的劉傑夫不願意當窮人。他和幾個同事設法籌集了幾萬元,買了兩輛農用微型面包車,在高州到新沂的路上來回載著。他天黑起得早,在岱嶽的207國道上跑,有時皮卡車會拋錨。在新沂市水口鎮,傑夫壹個人騎著自行車,跑了40多公裏,直到跟著他到了新沂市水口,他才願意去看他的車。那時候連電話都沒有,更別說手機了!在這個信息閉塞的年代,從事運輸業務有多難。但是劉傑夫先生從未放棄。經過幾年的努力,劉傑夫有了壹點積蓄。此時正是黨中央在深圳設立特區的大好時機,他要去深圳闖出壹片天地。1991 6月,他毅然帶著自己僅有的十幾萬資金,去深圳發展交通運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