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的性格是最有特色的。她是壹個對生活充滿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即使在母親的勸說下,她學習的決心也毫不動搖。她的堅持,顯示了她對追求新生活的執著。母親是當時較為普通大眾的代表。她最大的理想就是讓兒子“存幾塊錢將來嫁個親戚,或者延續香火的後代”,就是希望死的時候有個兒子替自己去死。這種想法是當時普通人最基本也是唯壹的“理想”。長子,他生性好動,向往外面的世界。然而,由於生活中的隨機碰撞,他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他的靈魂卻被腐朽罪惡的社會扭曲了...這裏雖然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社會原因和責任,因為他走失的時候還只是個孩子。在這個家庭裏,長子的命運是最不幸的。他年少離家,壹無所有,長期漂泊的生活扭曲了他的靈魂,使他沒有好壞之分,沒有是非之分,養成了土匪習氣和兵痞習氣。他的悲劇經歷造就了他的悲劇性格,這是兄弟自相殘殺悲劇的直接原因。當然,兄弟相見不相識,壹見如故的基本原因。長子的性格註定他逃脫不了悲劇的魔掌。就算不死在哥哥的槍下,也會莫名其妙的死在某個地方的戰場、軍營、荒野。作者對戰爭的控訴是多方面的,不僅揭示了戰爭把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熱和苦難之中,而且深刻揭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對人們靈魂的可怕作用。與大兒子相比,二兒子更善良。他關心他的妹妹,尊重他的母親。但他和他的大兒子本質上是壹樣的,他也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寄托在自己信任的主人身上,同樣是非不分。他和他的長子有互補的關系。母親,壹個單純善良的人,壹個平凡的願望,只希望兒子攢點錢將來能嫁出去延續香火的後代,女兒將來能嫁個好婆家。
這部獨幕劇通過壹個家庭中兄弟自相殘殺的故事,批判了戰爭和戰爭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災難,控訴了戰爭罪行。主題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兄弟間的槍戰情節,二是兄弟倆尤其是大兒子之間人性的扭曲,三是母女生活理想的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