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招聘季,相關騙局也進入高發期。很多大學生確實遇到過“就業陷阱”,比如試用期前被無故辭退;招聘的時候,崗位是儲備經理,但是經過培訓,崗位變成了業務員。那麽,面對“就業陷阱”,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畢業生該如何規避呢?
案例1:試用期即將結束,莫名其妙被辭退。
“我去年通過網絡找到了壹份廣告平面設計的工作。面試時,人事處處長承諾壹個月試用期後簽訂聘用協議。”大四學生小霞說,在試用期間,小霞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還經常加班。“當時覺得單位會根據我這個月的表現來決定錄用與否,所以我很努力,但最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離試用期還有五天的時候,人事部的主任找到了小霞,讓他打壹份畢業論文完成時間表。沒想到,當天下午,小霞接到電話,說他被辭退了,理由是他的畢業論文時間安排不符合公司規定。小霞不僅被“莫名其妙地解雇”,而且壹分錢也沒拿到。
專家提醒:看企業招聘頻率識別“陷阱”。
揚州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提醒,在決定去壹家公司之前,最好先找到該公司的員工,詢問壹下那裏的工作情況。壹般同壹家公司在短時間內發布相同的招聘廣告,說明該企業招聘的人數多且急,求職成功的可能性較大;如果幾個星期後,壹家公司再次發布同樣的廣告,說明這家公司在用人上可能存在壹些問題,這時候妳就要多加註意了。
案例二:企業上崗後隨意換崗位。
潘瀟是信息學院的壹名大四學生,今年6月5438+10月參加了壹場招聘會。當時他看中了壹家公司的儲備經理職位,面試了兩次就被錄取了。他和公司簽了合同:經過培訓,試用期內無故辭職,需要支付3000元。
然而,經過兩個星期的培訓,潘瀟正式上崗,卻發現公司給的職位其實是業務員,試用期工資與業務量相關。“但是我學的是軟件編程,跟銷售人員沒什麽關系。”經過深思熟慮,潘瀟支付了3000元,果斷辭去了工作。
專家提醒:虛假崗位不靠譜。
揚州大學園林植物學院負責招聘的曹老師說,他們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招聘單位在招聘廣告上寫的職位是“營銷總監”、“保險部經理”,但應聘者發現自己實際從事的是“業務員”、“保險代理人”的工作。有些單位會打著“先去基層鍛煉鍛煉”的幌子欺騙求職者,讓他們繼續工作。
求職的時候,要多註意。首先妳要搞清楚職位的具體內容,問清楚工作的細節。曹老師提醒,有些用人單位往往提供的是虛妄的職位,頭銜很好聽,但強調的是不需要經驗。這裏面壹定有很多文章。雖然有些招聘公司在招聘廣告上列出了各種各樣要招聘的崗位,但實際上這些崗位都是為了業務,甚至沒有底薪。
案例三:我沒有投簡歷,但是接到了面試通知。
揚州某大學應屆畢業生彭浩(化名)前段時間收到壹家房地產公司的郵件,通知他去面試。“但是我沒有把簡歷發到公司。”怕遇到“皮包公司”,他趕緊上網查資料。
令彭浩驚訝的是,他在網上搜索後發現,該公司用相同的電話號碼和地址註冊了三家公司,涉及建材和培訓等不同領域。公司給求職畢業生開出的薪資極為優厚,3000-5000元不等,而對學歷的要求其實是中專以上。
“要求學歷不高,但能提供這麽高的工資。當時第壹感覺就是這個單位可疑。”後來,彭浩從工商部門了解到,該公司已不存在。
專家提醒:向工商部門查詢企業情況。
很多單位會以低標準招聘畢業生到公司工作,但承諾的高薪並不會兌現,最後只會浪費求職者的時間和感情。
如何避免?對此,曹律師提醒,如果收到不熟悉或簡歷中沒有投放的公司的面試通知,應提前查詢核實該公司的真實情況,並在網上搜索該公司的網站,確定其規模和用人需求,再去面試。“如果妳真的不確定自己公司的真實性,也可以問問專業的老師。畢竟老師會接觸更多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