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前壹秒,我還在為這周的總結怎麽寫,怎麽寫而發愁。
每天堅持,每天花時間精力,知道了很多…很多感受…朋友也說我有進步,感覺自己好像有進步,但是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信心,腦子裏迷霧重重。
老師說“所有的情緒都是反饋”,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裏。"
那麽關於寫作和總結這件事的困惑,是自己能力的邊界,是自己的問題之壹。
什麽是總結?為什麽要寫?為什麽寫不出來?
沒有想法。
感覺不僅僅是行動的記錄。
感情太多,沒有重點。
那怎麽解決呢?
簡化:感覺更少
練習並記錄最小化行動。
(可以更具體)
制定解決方案是壹件愉快的事,但值得註意的是,制定計劃會讓我們消耗行動的美好。
我這周學到的東西被描述為:制造是我們大腦的經驗,而不是我們的身體。沒有親身經歷的身體不會去執行,會導致知行分離。
這也是冥想和自我保健的意義:雖然看似毫無意義,但壹開始妳會反抗,妳會覺得自己很愚蠢,甚至有點神經質。但這是壹個基本的過程,讓妳的身體親身體驗。
這是壹個長期的過程,但不可替代,不能拋棄。
02
回到最初對賦權的理解:它相當於壹種在妳成長過程中,經歷挫折和困難時,給自己能量的能力。
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自我賦能,形成這樣的能力,並不容易。
賦能從情緒開始。老師說情緒背後有壹個信念系統。每壹種情緒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的信仰。
每天的肯定句練習,就像冥想壹樣,壹開始就是壹種挑戰。我說不出來,但我好像正視了,壹臉尷尬。因為當我們在鏡子前讀到肯定的那句話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好好關註過自己,從來沒有真正愛過自己。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我們可能只是壹個工具,壹個自然的行為,就像吃飯睡覺壹樣平常。
因為沒談過戀愛,因為沒用心和自己談過,心裏難受,所以我們兩個總會“意見不合”,產生情緒。
直到昨天,我可能還對肯定句的做法心存疑慮,不明白其中的含義。這有什麽用?看來這種做法真的沒用。放棄吧。
其實我們認為沒用的,真的是自己沒用,用的少。古語有雲:存在即合理。
回顧這壹周自我賦能的學習感悟,以及老師在課程中給出的個人例子,如何自我賦能?就是找到我們內在的激勵模式,擺脫尋求激勵和賦權。情緒產生是因為我們相信什麽,人能做的就是相信能量。
我們曾經在處理情緒上有各種慣性,舊的負面信念體系。自我賦權的壹個重要驅動力,就是創造壹個積極正面的信念體系,取代原有的負面信念體系。
人們可以因為積極的信念而賦予自己力量。
就像寫這個收獲總結壹樣,舊的信念體系是:不知道怎麽寫,感覺寫不出來,好難……沒什麽好寫的,等等。
新的信念體系是:我能,我應該嘗試。
所以,我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