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等器具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兩個構件上凹凸部分相結合的連接方式。突出的部分稱為榫(或榫頭);凹進去的部分稱為榫眼(或榫卯)。
它的特點是用榫眼和榫頭來加固沒有釘子的物體,這反映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榫卯被稱為紅木家具的“靈魂”。木質構件上的凸榫和凹榫簡單咬合,木質構件就組合在壹起了。由於連接構件的形狀不同,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使紅木家具達到了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壹。
擴展數據:
凸榫和榫眼分類如下:
壹、長短凸榫
長短榫是在腿的上部切出的兩個長短不壹的榫,與表面的榫眼相連。由於兩個榫頭的高度不同,連接可以更加穩固。長短榫頭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其他榫頭和榫眼的壹部分使用,如卡盤榫頭、肩榫頭和吊榫頭。長短榫是板材與線材連接中常見的榫卯結構。
二、楔形榫
楔形榫是壹種榫卯結構,常用於連接弧形材料。它切割有上下榫的弧形材料,榫上的小舌進入凹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搭接的中間鑿壹個方孔,插入壹個橫截面為方形的楔形釘,壹邊略粗,另壹邊略細,使其不能左右移動。常見於扶手、圓臉、圓泥拖等圈椅部位。楔形榫是壹種常見的導線連接結構。
第三,燕尾接合
燕尾接頭是壹種扁木的直角接頭,兩塊平板呈直角連接。為了防止榫頭受力脫落,做成梯田狀,故名“燕尾榫”。燕尾接合在木質家具中很常見,常見於板材的垂直拼接。
第四,肩榫
抱肩榫是束腰結構家具中常用的榫卯結構之壹。在束腰與牙板連接的腿足上部,切出壹個45°斜肩,在斜肩內側切出壹個三角榫眼,相應的牙條也做成45°斜肩,留壹個三角榫,兩邊扣合縫在壹起。
五、系腰帶
在椅子的座面上系皮帶是很常見的。相鄰的薄板上開有壹個大底壹個小頂的缺口,兩塊板通過推插的方式拼接在壹起,這樣就不會從水平方向拉開。拼接膠合後,在上面做壹個上小下大的槽口,在裏面嵌壹條壹邊有梯形榫的木條,這就是穿線。壹邊的梯形榫稍寬,另壹邊稍窄。為了擰緊它,榫從寬的壹側推到窄的壹側。
六、粽子榫
宗角榫多用於四面平的家具。常見的是三個方角組合成類似粽子角的網格角,每個角組合成六條45°對角線。制作時,三種材料的榫頭和榫眼相對集中。為了牢固,壹方面開長短榫,避免開榫,另壹方面材料要適當厚,避免影響結構強度。
七、卡盤榫
夾頭榫是壹套連接桌子的腿、齒邊和角齒的榫和榫眼結構。書桌家具的腿面結合不是在四角,而是在長邊兩端縮進的壹些位置,腿腳上端開長嘴夾住齒條和齒頭,用長短榫與上部的桌面結合。
百度百科-榫卯(建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