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在打仗,稅收收不上來,軍費開支巨大。解決辦法只能是憑空印鈔票。如果市場上的紙幣多於需求,自然會出現通貨膨脹。
很多人壹提到民國就想到濫發紙幣。其實在民國前期和中期(具體來說是1911到1940),貨幣是比較強勢的,尤其是1935之前,中國流通的是銀和銅幣,紙幣只是券。後來發行法幣,最初是和英鎊掛鉤,後來和美元掛鉤。這兩種硬通貨都可以按固定匯率兌換。抗日戰爭爆發後,失去了壹半土地,經濟相對較好的沿海省份全部喪失。民國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滿足軍費開支,只能通過印鈔來解決貨幣需求,中國開始了惡性通貨膨脹時代。
戰爭對貨幣有很大的影響。其實建國前解放區的情況也差不多,比如冀察邊區銀行,東北銀行,北海銀行等。,都經歷了壹個從最初的小額紙幣到後來的巨款紙幣發行的過程。第壹套人民幣發行初期面值很小,都是1,5,10,20,但當時全國還沒有完全解放。經濟不穩定,軍費高,所以後來出現了10000,50000的面值。直到1955年國內局勢穩定,第二套人民幣發行,中國徹底擺脫了長達十幾年的大鈔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