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股票投資 - 致良知,做個身心合壹的人 ——發現自己系列二

致良知,做個身心合壹的人 ——發現自己系列二

致良知,做個身心合壹的人

——發現自己系列二

我身邊,常常會有許多苦惱的人,他們常常糾結在各式各樣的選擇中,或糾結在各式各樣不能解決的煩惱中,他們糾結如何選擇壹份工作,是該選擇壹份高薪的發展前途好的工作,但這個工作相對來說沒那麽多時間陪伴孩子,還是選擇壹份相對輕松可以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的工作,但這份工作薪水低又沒什麽前途;她們糾結如何教育孩子,是遵循賞識教育、放任教育還是嚴歷教育,是選擇體制教育還是選擇送進民辦國學學堂或是其它民辦教育;她們煩惱在各式各樣不能處理好的關系中,夫妻關系,工作、同事關系,家庭關系,她們覺得她們已經很努力了,可是為什麽生活還是無法快樂起來?

上述情況的出現,簡單地說,就是我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出現了障礙,再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無法致我們的良知,聽從我們內心的召喚去處理問題。

什麽叫良知,良知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獨有的對世間萬物的感知力、判斷力。每壹個人來到世上,他本能的就有壹種向上的、積極的生命力在他體內流動,讓他得以生存,讓他生活得更好、更強壯、更健康、更舒適,更有創造力,這股生命力是向上的、積極的、健康的、活潑的。良知和生命力壹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感知力和判斷力,是為了讓我們生存並生存得更好,每個生命個體的良知除具有生命個體的***性,又具有各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

王陽明說,我們的心與生俱來就有感受力和判斷力,知道遇事時如何判斷,如何處理,那就是我們的良知,我們每個人只要光復我們的良知,不斷遵循良知的指引行事,就是致良知,就能達到壹個良好行事的循環,從而達到身心愉悅的境界。

那麽良知到底是什麽呢?從某種程度上說,良知就是直覺,是對人、事、物的直觀感覺、第壹感覺。這個感覺應該是不帶有強烈負面情緒的,若是帶有強烈的負面情緒,那就是妳這方面的良知、直覺遭受到了破壞。人的良知是不斷在變的,過去是妳良知的行為,可能明天就不是了。過去不是的,可能明天又是了。良知受個人的天生的自帶的性格傾向,教育背景、社會價值觀種種內在、外在的影響。壹個人不斷遵循良知,他會形成壹個良性螺旋似的向上循環,身心會越來越愉悅,越來越自由。

致良知就是靠直覺,這個直覺能讓我們在第壹時間做出迅疾的判斷,這種判斷比我們通過嚴密的邏輯思考做出的判斷更加高效,更具準確性,對個人來說更具長效性和舒適性。為什麽這麽說呢,那是因為靠後者作出的判斷往往摻加了很多的私欲,為了構建這個邏輯關系,我們會左右論證和辯駁,也就是說,我們從我們私心的立場出發在制造壹種東西。這種東西制造出來後能是完美的,但它有雕琢的痕跡。雕琢的東西有私欲在,因為我們制造它出來的目的無非是獲得成就感和認可感,往往偏離了我們的本心。

那麽,為什麽我們很多人不能致良知呢?用王陽明的解釋來說,就是因為我們人類總是在外部世界不停地折騰,把外部世界弄得極為復雜。在和外部世界的較量中,我們必須絞盡腦汁,反復思考,如此才能取得勝利。在王陽明所處的明代,壹個富裕家庭的孩子才開始說話,就要背誦詩書,少年時期就開始接觸”四書“,目的就是為了考中進士做官,所有精力都用在這上面,哪裏有時間去關註良知?關註直覺?關註個人興趣?

在今天,壹個孩子的腦子裏除了必要的書本知識外,還要被迫上各種培訓班,他們哪裏有時間來關註良知?關註直覺?關註興趣?當外部世界已成為壹個極為復雜的世界時,我們面對它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適應它,如何擊敗它。這諸多的想法就成了私欲,成了烏雲,遮蔽了我們的良知。當我們有壹天想要把良知光復時才發現,為時已晚,因為遮蔽它的灰塵已成了壹座大山。那是因為我們的直覺已經不斷退化,我們與生俱來的感知力和判斷力遭受嚴重破壞,於是我們在碰到困惑,遭遇問題時無法聽從內心的召喚,只能在外部的聲音中糾結、苦惱。

直覺退化,良知被遮蔽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可能還沒有呈現成壹個社會問題,最多這個人壹生沒有活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在目前這個轉型期,由物質匱乏進入物質富裕的年代,這個問題已經呈現成壹個社會現象。壹個比較明顯的代表就是中國現在有很多動力缺乏的青少年,年齡從十幾歲到三十幾。這些孩子從小被過度引導走向成才,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直覺、興趣、良知,但他們物質上從小又都不缺,這些孩子長大後會動力缺乏,然後又因為直覺的退化,從小主動滿足自己直覺的行為嚴重缺失,呆在物質的舒適區又慣了,他們還很難改變。因為但凡有壹條退種,他們都不會改。這個時候,恐怕作為家長的,只有放手,讓他們自己苦夠。

實際上,如果妳的良知光明,直覺沒有遭到破壞,沒有烏雲和塵埃的遮蔽,它在妳遇事時給妳的指引的聲音猶如滾滾天雷。可當我們被物欲遮蔽後,它的聲音雖然微弱,卻仍然被我們聽到。那麽,問題就是這裏,我們雖然聽到了,卻不遵循它的指引,這就是不能致良知了。

不能致良知,有兩種情況,壹種是,我幹脆聽而不聞,壹種情況是,我雖然聽到了它的聲音,可壹定就對嗎?我要好好考慮壹下,正如王陽明所說,妳思考的時候,已經摻雜了私欲,思考出來的結果可能是正確的,但那是歪打正著,大多是錯誤的,糾結的。為什麽錯誤,無非是私欲讓妳迷失了方向。

我們舉張學良的例子來說明,,張學良當年在東北有百萬東北軍,當日本人準備進攻東北軍的消息傳到他時,他魂飛魄散。多年以後,他在口述實錄中說,他的第壹感覺就是,不能撤,因為東北有那麽多百姓,如何撤了,就是把家鄉父老送進火坑。但他沒有遵從第壹感覺,他有很多私欲。他魂不附體的考慮了幾天,在這些考慮中,他想到了生命,他的家底——東北軍,想到真要和日本人打起來肯定會失敗,壹旦失敗,他的家底就全沒了,他在蔣介石那裏腰桿子就不硬了。這種私欲的集合最終讓他做出了違背良知的決定:不做任何抵抗,把軍隊撤進關內。

多年以後,他始終為這件事懊悔。但正如世界上很多人壹樣,即使給他壹個重來的機會,把當時的場景復活,他做的決定和第壹次還會壹樣。因為他的良知當時已被處界遮得奄奄壹息了。

王陽明說得很簡單,直覺、良知感知事物,判定事物,妳只要照著做就行了。但實際上,就是這麽簡單的壹個做法,真正能做到的人卻是屈指可數。

好,下壹個系列我們繼續講如何恢復我們的直覺,光復我們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