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
海參是壹種含有高蛋白的名貴海味.然而,妳可能沒有想到,有幾種海參會從肛門釋放出壹種毒素,這種毒素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
牡蠣
牡蠣——這種小小的貝類,十分鮮美可口.不過,它更大的價值卻是由於含有壹種抗生素.這種抗生素具有抗腫瘤作用. 目前,壹些制藥業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從海藻和微小海洋生物提取有毒化合物的實驗,以作為醫治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初步實驗表明,從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有毒物質,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從灌腸魚體內提取的某種物質有助於治療糖尿病,美國壹位海洋問題專家形象地說:“海洋生物猶如壹個可提供有關健康問題解決辦法的咨詢中心.” 在考慮從海洋中采藥的時候,醫學專家們十分重視對珊瑚的開發和利用.實驗表明,從珊瑚礁中提取的有毒物質,和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毒物壹樣,也具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而從珊瑚礁中提取的其他物質對關節炎和氣喘病可起到減輕炎癥作用.有壹種產於夏威夷的珊瑚,它含有劇毒,可用於制成治療白血病、高血壓及某些癌癥的特效藥.中國南海壹種軟珊瑚的提純物,具有降血壓、抗心率失常及解痙等作用.
鯊魚
鯊魚是壹種古老的海洋性魚類,在全世界分布較廣,***有260多種.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許多科學家對鯊魚身體各部分的藥理、化學、生物化學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悉心的研究,特別是對鯊魚體內抗腫瘤活性物質的研究更加引人註目.據有關資料報道,美國生物學家對鯊魚進行了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後,發現鯊魚幾乎不患任何病變,更極少得癌癥,似乎對癌癥有天然的免疫力.有些科學家將壹些病原菌和癌細胞接種於鯊魚體內,也不能使它們致病.看來,在鯊魚體內有某種特殊的防護性化學物質. 中國的有關專家對鯊魚的研究,幾乎與國際上同步.1985年,上海水產學院和上海腫瘤研究所的專家們,首次發現鯊魚血清在體外對人類紅血球性白血病腫瘤細胞具有殺傷作用.這壹科研成果為人類從海洋生物資源中尋找抗腫瘤藥物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貢獻2海洋是礦產資源的聚寶盆.經過20世紀70年代“國際10年海洋勘探階段”,人類進壹步加深了對海洋礦產資源的種類、分布和儲量的認識.
油氣田
人類經濟、生活的現代化,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當代,石油在能源中發揮第壹位的作用.但是,由於比較容易開采的陸地上的壹些大油田,有的業已告罄,有的瀕於枯竭.為此,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 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 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臺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東海平湖油氣田是中國東海發現的第壹個中型油氣田,位於上海東南420千米處.它是以天然氣為主的中型油氣田,深2000~3000米.據有關專家估計,天然氣儲量為260億立方米,凝析油474萬噸,輕質原油874萬噸.
稀錳結核
錳結核是壹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它是1973年由英國海洋調查船首先在大西洋發現的.但是世界上對錳結核正式有組織的調查,始於1958年.調查表明,錳結核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壹種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壹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 世界上各大洋錳結核的總儲藏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包括錳4000億噸,銅88億噸,鎳164億噸,鈷48億噸,分別為陸地儲藏量的幾十倍乃至幾千倍.以當今的消費水平估算,這些錳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鎳用253,000年,鈷用21,500年,銅用980年. 目前,隨著錳結核勘探調查比較深入,技術比較成熟,預計到21世紀,可以進入商業性開發階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礦業.
海底熱液礦藏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海洋調查船在紅海首先發現了深海熱液礦藏.而後,壹些國家又陸續在其他大洋中發現了三十多處這種礦藏. 熱液礦藏又稱“重金屬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巖,經海水沖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壹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它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銀庫”之稱.饒有趣味的是,重金屬五彩繽紛,有黑、白、黃、藍、紅等各種顏色. 在當今技術條件下,雖然海底熱液礦藏還不能立即進行開采,但是,它卻是壹種具有潛在力的海底資源寶庫.壹旦能夠進行工業性開采,那麽,它將同海底石油、深海錳結核和海底砂礦壹起,成為21世紀海底四大礦種之壹.
可燃冰
進入21世紀,各種能源的數量逐漸減少.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新的能源.而可燃冰是科學家們在海洋裏發現的壹種新能源.它位於海洋深處,樣子像冰,可燃燒,可用作各種交通工具的能源,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目前,中國、美國等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計劃,準備開采與使用可燃冰.
未來的糧倉
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在海洋中不能長糧食,怎麽能成為未來的糧倉呢? 是的,海洋裏不能種水稻和小麥,但是,海洋中的魚和貝類卻能夠為人類提供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的最重要的物質,它是生命的基礎.現在人類消耗的蛋白質中,由海洋提供的不過5%~10%.令人焦慮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捕魚量壹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種已經呈現枯竭現象.用壹句民間的話來說,現在人類把黃魚的孫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為名副其實的糧倉,魚鮮產量至少要比現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國某海洋飼養場的實驗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魚產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貝類,有了貝類就有小魚乃至大魚……海洋的總面積比陸地要大壹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漁場,大抵都在近海.這是因為,藻生長需要陽光和矽、磷等化合物,這些條件只有接近陸地的近海才具備.現在研制出了壹種在1公頃上的海水上繁殖的壹種藻類,它可以制造20多噸的蛋白質.海洋調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矽、磷等含量十分豐富,只是它們浮不到溫暖的表面層.因此,只有少數範圍不大的海域,那兒由於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動上升到表面層,從而使這些海域海藻叢生,魚群密集,成為不可多得的漁場. 海洋學家們從這些海域受到了啟發,他們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強烈的海區,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層,而後在那兒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飼養貝類,並把加工後的貝類飼養龍蝦.令人驚喜的是這壹系列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有關專家樂觀地指出,海洋糧倉的潛力是很大的.目前,產量最高的陸地農作物每公頃的年產量折合成蛋白質計算,只有0.71噸.而科學試驗同樣面積的海水飼養產量最高可達27.8噸,具有商業競爭能力的產量也有16.7噸. 當然,從科學實驗到實際生產將會面臨許許多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從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這麽龐大的電力從何而來?顯然,在當今條件下,這些能源需要量還無法滿足. 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竅門:他們準備利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表面層和深海的水溫差來發電.這就是所謂的海水溫差發電.這就是說,設計的海洋飼養場將和海水溫差發電站聯合在壹起. 據有關科學家計算,由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光照強烈,在這壹海區,可供發電的溫水多達6250萬億立方米.如果人們每次用1%的溫水發電,再抽同樣數量的深海水用於冷卻,將這壹電力用於飼養,每年可得各類海鮮7.5億噸.它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類消耗的魚、肉總量的4倍. 通過這些簡單的計算,不難看出,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