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羅馬人帶到高盧的拉丁語與當時偉大的羅馬作家使用的中國古典拉丁語略有不同。前者是壹個相當普遍和誹謗性的拉丁語,只有少數文字記錄保存至今。法語和所有其他羅馬語言都起源於這種被軍隊和人販子使用的流行拉丁語。在征服高盧之前,這種流行的拉丁語受到了非拉丁語系語言的影響。基督教從帝國的東部傳播到西部,加入了更多的外來元素,尤其是受到了用來寫新約的希臘語的影響。
3.與此同時,在西方已經普及的流行拉丁語,在音韻和構詞法上都發生了變化,其中有壹個重音規則。延長重讀元音,縮短和弱化非重讀元音和部分輔音,這種變化最終導致拉丁語音系統的完全重組。語言本身內部的變化很可能會因為公元前五世紀的日耳曼入侵而得到加強,日耳曼入侵將說日耳曼語的哥特人和法蘭克人帶入西羅馬帝國,強重音是這些語言的特點。
雖然入侵的德國人幾乎普遍采用了帝國使用的流行拉丁語,但他們也註入了大量的詞匯,甚至帶來了句法的重新調整。日耳曼人帶來的這些影響,有的成為幾種羅馬式語言的地域特征,有的則被廣泛采用。通常采用的是指南針上的標記——北(北)、南(南)、東(東)、西(西)。
4.從13世紀到14世紀,法語有壹個重大的構詞法變化,就是雙變格系統變成了今天法語中形容詞和名詞的格系統。到了15世紀,就構詞法和句法而言,法語已經大體呈現現在的局面。
但是,外部影響還是看得見的。權力逐漸集中在王室,這意味著以法語方言為基礎的宮廷方言開始從官方和文學應用上排擠其他方言。更重要的是,語言固著受到堅持規範和凍結語言的政治家、學者和作家的影響。16世紀,法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官方文件的語言。
5.1582年,意大利成立了最早的現代語言學院,目的是規範好的使用方法。1635,法國跟進。從此,法語要遵守比其他歐洲主要語言更多的標準,再加上其軍事、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導致法語成為文明世界的國際主導語言,在18年末和19世紀初達到最輝煌的時期,至今仍保留著相當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