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的歷史背景: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艱難階段,日偽軍的“掃蕩”計劃日趨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實力,長期堅持平原遊擊戰,開始挖掘和利用坑道與日偽軍作戰。
初冬,慶元縣冉莊民兵先在他們家挖了壹個單口暗洞(俗稱蛤蟆蹲),很快被日偽軍破壞。民兵把壹個單口隱地道改造成了可以進出的雙口隱地道,但還是無法有效作戰,大部分地道都被破壞了。
戰術的產生:
1939年初,日軍侵占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後,經常包圍村鎮,壹次次引發血案。慘痛的教訓迫使澧縣的抗日軍民不得不想出壹個好辦法來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
戰術的應用和推廣;
戰術應用:
從1943開始,地道戰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壹些地方,逐漸形成了連接房屋、街道、村莊的地道網,形成內外防禦,相互配合,攻擊敵人陣地。地道戰開始後,敵人也想盡辦法找洞,放火,放水,放毒來破壞。
但是,黨領導群眾不斷改進隧道,使之更加完善。為了使敵人難以發現洞口,除了對群眾進行必要的秘密教育外,還把洞口巧妙地隱蔽起來,用墻壁、鍋碗瓢盆、水井、土炕蓋住。
戰術推廣:
地道戰打響後,冀中軍區政委程派工作組到澧縣視察。隨後冀中黨委書記黃靖、司令員呂正操向時任政治局委員、華東局書記、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匯報了澧縣地道戰情況。
劉少奇稱贊了地道戰,並指示從當地實際出發,發揚地道戰戰術。1942年3月,冀中軍區下發《關於開展地道戰的指示函》,在冀中全境推廣地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