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順應公司發展推動社會發展的趨勢,公司經營的資本社會化,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增強整個社會的資本利用的杠桿效應,推動社會發展。股票市場是上市公司籌集資金的主要途徑之壹。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大量的長期資本。而如果單靠公司自身的資本化積累,是很難滿足生產發展的需求的,所以必須從外部籌集資金。公司籌集長期資本壹般有三種方式:壹是向銀行借貸;二是發行公司債券;三是發行股票。前兩種方式的利息較高,並且有時間限制,這不僅增加了公司的經營成本,而且使公司的資本難以穩定,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利用發行股票的方式來籌集資金,則無須還本付息,只需在利潤中劃撥壹部分出來支付紅利即可。把這三種籌資方式綜合比較起來,發行股票的方式無疑是最符合經濟原則的,對公司來說是最有利的。所以發行股票來籌集資本就成為發展大企業經濟的壹種重要形式,而股票交易在整個證券交易中因此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2、 對宏觀經濟未來趨勢的提前反應的信號作用。股票市場的變化與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股票市場在市場經濟中始終發揮著經濟狀況晴雨表的作用。通過股票的發行,大量的資金流入股市,又流入了發行股票的企業,促進了資本的集中,提高了企業資本的有機構成,大大加快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另壹方面,通過股票的流通,使小額的資金匯集了起來,又加快了資本的集中與積累。所以,股市壹方面為股票的流通轉讓提供了基本的場所,壹方面也可以刺激人們購買股票的欲望,為壹級股票市場的發行提供保證。同時由於股市的交易價格能比較客觀的反映出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股市也能為壹級市場股票的發行提供價格及數量等方面的參考依據。
股票市場是信心市場,是前瞻市場。房地產市場對股市影響的導火線未必是房價下跌,而是包括房地產信貸政策在內的房地產政策及其預期。信貸政策變化對中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影響都非常大,何況房地產信貸資金還可流入股市。壹旦市場預期房地產市場由於政策原因成交量下降,與此相關的金融、水泥、鋼材等這些股票的業績就會受到影響,從而估值下調,股價下跌。更深入地看,中國股市下跌,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結構轉型,而房地產市場調控,只是其中主要內容之壹。經濟結構調整是今後壹段時期經濟工作的主要特色,其核心在於,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逐步彌補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缺陷,釋放被長期壓抑的國內需求,以增強經濟發展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消費主導、城市化、低碳經濟和政府轉型都是其中關鍵。
3、 作為融資渠道只是壹個方面。表現在上市公司通過股票市場發行股票來為公司籌集資本。股市為股票的流通轉讓提供了場所,使股票的發行得以延續。股市使非資本的貨幣資金轉化為生產資本,它在股票買賣者之間架起了壹座橋梁,為非資本的貨幣向資本的轉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如果沒有股市,我們很難想象股票將如何流通,這是由股票的基本性質決定的。有了股票市場,股民就可以隨時將持有的股票在股市上轉讓,按比較公平與合理的價格將股票兌現,使死錢變為活錢,通過二級市場交易讓全社會有資產增值的財富效應
4、 樓主所言的防通脹作用表現在生產資料的上漲促使上市公司努力通過創新活動獲取更多的低成本且符合社會價值取向(如環保)的新材料,從行業上看,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結構轉型,這些創新活動需要大量資本來支持,股票市場在其中擔負了很大使命,市場對生產資料價格有上漲預期表現為股市預期上漲,那麽單邊上漲的市場會把投機氣氛推向壹個高潮,更多的投資者就加入進來,企業以各種方式進行的再融資就容易了,錢到手了,公司的創新活動如果也成功了,結構轉型這關也就過了,那麽公司就有更多的錢分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就是說,這次通脹是股市幫社會找了更多的“大個子”(成功的公司)扛住了,那麽經濟發展的波動就緩和了,股市在這裏起到了個熨平波動的作用。可以說,防通脹是對整個宏觀社會而言,而為微觀到個人就是公司給人們更多就業機會,個人也可以在股市投資獲得高於銀行利率的回報,那麽,個人也防通脹了。道理看來很明白了,但是我們為什麽憂慮呢?因為這其中壹個關鍵環節就在於公司,試想,在如今的中國社會裏,有社會責任有擔當的公司有多少?如果公司並不在乎他們應該承擔的信托社會責任,當他們從資本市場融到資了並不投入創新活動,而是和小散戶壹樣再進入股市投機,等壹場所謂的牛市盛宴結束了,我們結果發現眾多的上市公司都是裸泳者,我們作何感想?我們能不痛恨這些裸泳者嗎?能不痛恨圈錢嗎?所以,當我們投資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多的買入那些有道德的公司股票,讓那些不務正業的騙子公司見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