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流轉土地的種糧大戶將是糧食生產的主角。種糧大戶壹直是扶持的重點,各地對壹些種糧大戶有特殊的扶持政策,補貼、土地流轉、貼息貸款等方面都有相應的傾斜。有的地方把種糧大戶的界定定在50畝,有的地方把門檻提高到100畝。如浙江寧海,對年小麥、水稻種植面積達到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可給予120元/畝的補貼。如果用50畝,補貼6000元,也就是說只流轉了100畝土地。在廣州,對種糧大戶的扶持力度更大。2018年扶持標準為300元/畝,土地流轉門檻只需達到15畝,每個種糧大戶補貼金額不超過15萬元。對種糧大戶更大的政策扶持,會吸引更多的人成為種糧大戶,對後期的糧食生產有幫助。
第三,村民成為股東,專業合作社有利於提高耕地利用率。如今,種植糧食的模式與30年前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農村種地都是散戶主導,自己種地就夠了。至於收成,不好說,管理得當,畝產1000斤是正常的,也有可能看到畝產300-500斤。為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抱團取暖”的方式,專業合作社數量大幅增加。特別是壹些農業龍頭企業牽頭的合作社,有操作品種研發、機械播種、後期銷售等的專業團隊,也有“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職業農民擁有更多的技能,更善於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後期職業農民比例的提高,對提高糧食產量有很大幫助,壹定程度上支持國家糧食安全。
第四,科技興農,加大農業支持力度是根本。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鄉村振興已經深入人心。壹些高科技不斷應用於農業領域,如種植水稻。小時候主要用人工播種收割,很少用除草劑除雜草。我也用了很多次人工除草。我種的水稻質量很好,但是勞動強度很大。現在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壹個人管理50-100畝高標準農田也很輕松。科技投入的增加帶來了節省人力的優勢,以前需要40-50人。現在1-2人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事實上,農業發展要上升到另壹個高度,就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比如增加對糧食生產的實際補貼,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加大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等。,讓農業成為壹個高科技密集型應用的產業,然後就沒有人種糧的後顧之憂了。
總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將永遠是社會發展的焦點,尤其是在壹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國家在制定扶持政策時,也會與時俱進。考慮到壹些現實,它的根本目的是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進口糧食與國產糧食相比,價格優勢明顯,但從長遠來看,糧食的命脈需要時刻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國家的大政方針不發生突變,糧食生產就有保障,糧食的基礎在齊新就不會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