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隱後,始終與柳樹為友。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劄,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裏為求來。”
宋代文豪蘇軾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初移壹寸根,瑣細如插秧。”
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壹。
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莊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
2.關於環保的古詩有哪些環保壹詞是19世紀提出來的,可能很難找到相關古詩。
古詩中透露出作者有環保意識或者自然意識的有:
1、《詣徐卿覓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
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坊裏為求來。
2、戲作種松
蘇軾
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
初移壹寸根,瑣細如插秧。
二年黃茅下,壹壹攢麥芒。
三年出蓬艾,滿山散牛羊。
不見十余年,想作龍蛇長。
夜風破浪碎,朝露珠璣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藥竟渺茫。
朅來齊安野,夾路須髯蒼。
會開龜蛇窟,不惜斤斧瘡。
縱未得茯苓,且當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飛霜。
槁死三彭仇,澡換五谷腸。
青骨凝綠髓,丹田發幽光。
白發何足道,要使雙瞳方。
卻後五百年,騎鶴還故鄉。
3、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壹
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4、寄舊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發心初,半學修心半讀書。
雪後每常同席臥,花時未省兩山居。
獵人箭底求傷雁,釣戶竿頭乞活魚。
壹向風塵取煩惱,不知衰病日難除。
5、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3.與環保有關的古代詩詞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詩詞中,有許多謳歌山川河流、田園風光、花草魚鳥等生態環境的經典詩篇,這些經典名作流傳千百年,至今仍膾炙人口,閃爍著奪目的光輝。
這類描繪自然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詩,我們姑且稱為綠色經典吧。 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詩人的詩為例,來感受他們對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去領略他們對大自然的審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門山》——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憶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 詩的內容,我不必壹壹去賞析,這兩首詩如白詩的風格,不識字的老奶奶也聽得懂,背得出。
《望天門山》中“壹江碧水,兩岸青山”這既是古代詩人眼中的美景,同時也是我們現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現實:讓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藍。這樣的生態發展觀應是我們的理想追求。
《憶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展現的是:晨光映照岸邊的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青風吹拂著滿江綠水,就象青青的藍草壹樣綠。江南的春色,色彩絢麗耀眼,令人難以忘懷,時時縈繞在心中。
再看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和王維的《山居秋暝》吧 《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兩首詩,也是兩幅素描畫。壹是應邀到農民朋友家作客的赴宴圖,詩中勾勒出青山,綠樹,村舍,場圃,桑麻,菊花,構成壹幅具有濃郁村野氣息的畫,自然景色與友人熱情融為壹體,表達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另壹幅畫是農家婦女洗衣圖,描繪了明月青松,山泉清流,浣女喧鬧,漁舟晚歸的情景。
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傾慕和對恬靜生活的追求,詩人刻畫的寧靜自然環境和閑適生活氛圍的確令人神往,也同樣反映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美。 再看兩首詩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又是兩幅畫,壹是農家房前屋後的小路上開滿多種鮮花,花團錦簇,惹得彩蝶飛舞,嬌鶯呤唱,引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另壹幅是秋冬時節紅葉開得正艷,忍不住停車駐足觀賞這壹獨特的風景:楓葉流丹,層林盡染,滿山雲綿,如爍彩霞,絢麗奪目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些綠色經典中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的,它提示我們要千方百計保護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美好的自然環境,不去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也要給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之和諧相處、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其實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壹樣重要,它是人類文明的四個方面之壹,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要感謝良好的生態系統,就象花兒和果實要感謝整棵樹,感謝整個大地壹樣。 今天在北京壹只蝴蝶扇動壹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紐約引起壹場暴風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它意在說明地球生態壹體化,任何局部的變化,都會給其它地方產生重大影響。
所以,當我們認識生態文明的時候,我們必須看到生態文明在的人類文明多形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讓我們感謝綠色,感謝綠色生態系統,感謝綠色生態文明。
讓我們多讀點綠色經典吧。
4.求古代關於環保的詩詞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隱後,始終與柳樹為友。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劄,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裏為求來。”宋代文豪蘇軾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初移壹寸根,瑣細如插秧。”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壹。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莊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
5.保護環境的古詩有哪些1、《詣徐卿覓果栽》唐代: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問綠李與黃梅。
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裏為求來。
2、《詩三百三首》唐代:寒山
我昔少年時, 種松滿東崗。
初移壹寸根, 瑣細如插秧。
3、《觀書有感二首·其壹》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4、《寄舊山僧》唐代:王建
因依老宿發心初,半學修心半讀書。 雪後每常同席臥,花時未省兩山居。
獵人箭底求傷雁,釣戶竿頭乞活魚。 壹向風塵取煩惱,不知衰病日難除。
5、《春曉》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6.與環保有關的古代詩詞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詩詞中,有許多謳歌山川河流、田園風光、花草魚鳥等生態環境的經典詩篇,這些經典名作流傳千百年,至今仍膾炙人口,閃爍著奪目的光輝。這類描繪自然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詩,我們姑且稱為綠色經典吧。
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詩人的詩為例,來感受他們對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去領略他們對大自然的審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門山》——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憶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
詩的內容,我不必壹壹去賞析,這兩首詩如白詩的風格,不識字的老奶奶也聽得懂,背得出。
《望天門山》中“壹江碧水,兩岸青山”這既是古代詩人眼中的美景,同時也是我們現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現實:讓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藍。這樣的生態發展觀應是我們的理想追求。
《憶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展現的是:晨光映照岸邊的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青風吹拂著滿江綠水,就象青青的藍草壹樣綠。江南的春色,色彩絢麗耀眼,令人難以忘懷,時時縈繞在心中。
再看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和王維的《山居秋暝》吧
《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兩首詩,也是兩幅素描畫。壹是應邀到農民朋友家作客的赴宴圖,詩中勾勒出青山,綠樹,村舍,場圃,桑麻,菊花,構成壹幅具有濃郁村野氣息的畫,自然景色與友人熱情融為壹體,表達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另壹幅畫是農家婦女洗衣圖,描繪了明月青松,山泉清流,浣女喧鬧,漁舟晚歸的情景。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傾慕和對恬靜生活的追求,詩人刻畫的寧靜自然環境和閑適生活氛圍的確令人神往,也同樣反映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美。
再看兩首詩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又是兩幅畫,壹是農家房前屋後的小路上開滿多種鮮花,花團錦簇,惹得彩蝶飛舞,嬌鶯呤唱,引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另壹幅是秋冬時節紅葉開得正艷,忍不住停車駐足觀賞這壹獨特的風景:楓葉流丹,層林盡染,滿山雲綿,如爍彩霞,絢麗奪目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些綠色經典中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的,它提示我們要千方百計保護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美好的自然環境,不去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也要給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之和諧相處、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其實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壹樣重要,它是人類文明的四個方面之壹,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要感謝良好的生態系統,就象花兒和果實要感謝整棵樹,感謝整個大地壹樣。
今天在北京壹只蝴蝶扇動壹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紐約引起壹場暴風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它意在說明地球生態壹體化,任何局部的變化,都會給其它地方產生重大影響。所以,當我們認識生態文明的時候,我們必須看到生態文明在的人類文明多形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讓我們感謝綠色,感謝綠色生態系統,感謝綠色生態文明。
讓我們多讀點綠色經典吧!
7.古代保護環境名句1、山林者,鳥獸之居也。
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樹成蔭而眾鳥息焉,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得地則生,失地則死。——《荀子致士》戰國·荀子譯文:高山樹林是鳥獸的居住地,山林茂盛,那麽鳥獸就會回來,山林貧瘠,鳥獸就會離去。
樹木茂盛成蔭,眾多飛鳥棲息,沒有土地,人民無法安居,沒有人民,土地就會守不住。2、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譯文:而取時有量,用時節約,則常常能滿足人類所需。
如果相反,取時無量,用時浪費,那地球上公有的資源也會很快消失。3、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呂氏春秋·首時》秦·呂不韋譯文:抽幹湖水來捕魚,怎麽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怎麽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沒有野獸了。4、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戰國·荀子譯文:砍伐樹木,且種植樹木,使其生長,不要錯過時機,因而使山林不光禿,使百姓有木材。5、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
——《管子》春秋·管仲譯文:國君的不能守住自己的山林沼澤,就沒有資格做天下諸國的盟主。
擴展資料:
——埃斯庫曼斯2、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達爾文3、我們違背大自然的結果是,我們破壞了自然景觀的美,自然動態的美和天籟的美。
——諾曼·卡曾斯4、人們常常將自己周圍的環境當作壹種免費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5、大地給予所有的人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後,它從人們那裏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
——惠特曼。
8.關於環保的古詩文有哪些在我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古代環境保護思想與實踐的記載。
壹、神話傳說
遠古時代的人們在極其艱苦的自然條件下,從事著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活動,這些活動在當時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只能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鯀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等就屬於這壹類,這些改善或保護環境的活動當然不是“鯀禹”“女媧”等個人所為,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活動。
二、文學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護環境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晉代詩人陶淵明最喜植柳,辭官歸隱後,始終與柳樹為友。他還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寫下了許多愛樹的詩句:“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四季不忘綠化,還以詩代劄,向友人索取樹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房裏為求來。”宋代文豪蘇軾也愛種樹,“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崗。初移壹寸根,瑣細如插秧。”就是描寫他少時種樹的情景。後來他在杭州做官,修築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成為西湖美景之壹。明代吳承恩也在《西遊記》中描寫了火焰山等惡劣環境及其對它們的改造,對五莊觀毀壞人參果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進行了處罰。
三、經驗總結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獵和家禽馴養中、在農業經營管理中,獲得了壹些關於生態環境的知識和動植物繁衍成長的規律性的認識,這些認識反過來成為古人保護自然的經驗性指導。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是我國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和森林的法令。《呂氏春秋》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規定得更為具體,稱為“四時之禁”。在規定的季節裏,禁止隨便進山砍樹,禁止割水草燒灰,禁止打鳥狩獵,禁止捕撈魚鱉。
四、環保法令
在古代文獻中,還記載著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令的故事。《國語》中有壹個故事叫“裏革斷罟”,說的是魯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網捕魚,大夫裏革出來制止,說根據祖先規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略”。他不但把魚網撕破,還向魯宣公講了古訓,為了保護草木鳥獸魚蟲,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來的枝條不得再砍,水中未長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魚不捕小魚,捕獸不捕幼獸。而《管子》中則把自然保護提高到作為人君是否有資格進行統治的壹個條件:“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還說:“茍山之見芽者,謹封而為禁,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禁令似乎過嚴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統治者保護自然資源的決心之大。
在禁止破壞自然資源的同時,古代的統治者還註意保護、發展自然資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道旁種植松樹。他還制定了關於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許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觀點,如荀子認為,壹切屬於人類自然資源的動植物,什麽時候必須禁止對它們的狩獵采伐,什麽時候則可以對它們開發利用,都有壹定的規律,即“斬伐養長,不失其時”。堅持這種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護了環境,又發展了經濟。
參考:/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85
9.關於環境保護的古詩1、《活水亭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2、《寄舊山僧》
唐 王建
因依老宿發心初,半學修心半讀書.
雪後每常同席臥,花時未省兩山居.
獵人箭底求傷雁,釣戶竿頭乞活魚.
壹向風塵取煩惱,不知衰病日難除.
3、黃河,我們的母親河
大海般廣袤的黃土地
是我們永恒的繈褓和生命根基
載著傳說
載著悲傷
載著輝煌
載著希冀
也載著沈重的嘆息--
沙化的良田
瀕危的物種
連綿的酸雨
貪婪子孫的無休止索取
正無情損傷著母親的軀體
歷史的悲劇怎能忘記--
羅馬帝國從頂峰隕落
樓蘭古國難覓蹤跡
瑪雅文明從地球上消失
香格裏拉不見了美麗……
人類對大自然的無情虐待
必然會招致大自然的回擊
面對日趨嚴峻的生存危機
我們高亢吶喊,深情呼籲--
善待恩澤萬世的大地母親吧
為她編織青禾綠苗
為她獻出心中旋律
愛護含辛茹苦的大地母親吧
因為愛護母親
就是愛護我們自己